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關于國企內退的補償標準是,國企員工30年工齡可以內退嗎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買斷工齡與內退的區別
二者性質不同:
買斷工齡是由于種種原因原工作單位依據本人參加工作年限的長短。按工作年限予以一定經濟補償,與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內退則是關系還是單位,本人提前休息不上班單位發給生活費,并且按照規定負責交社保和其他費用。
國企解散,職工未買斷,拒絕接受補償,也拒絕簽字,該怎么算
國企解散,職工買斷工齡是一種給原單位職工的補償措施。你簽不簽字無所謂,就是一個形式而已。企業破產清算結束后,拒絕接受補償那是你自己的損失。因為企業都不存在了,以后就再也不可能有人管你的事了。企業解散,有能力的可以另謀高就,或自主創業,沒能力的也可以先拿失業保險,再找新的工作。但是在你找到新工作崗位前,養老保險還需要你自己交。所以,國企解散你應該接受買斷工齡,先拿一筆錢再說,然后積極去找新的工作,這樣可以把養老保險續上,解決你未來的后顧之憂。總之,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掌握真本領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希望你能面對現實,天無絕人之路。
內退對以后的工資和工齡有影響嗎
內退是什么?
內退,一般叫做企業內部退養,是企業對于老年職工的一種安置方式。這些職工一般臨近退休,身體條件不好,難以勝任工作的要求。而用人單位如果解除這批老職工一方面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另一方面還要支付大量的經濟補償金甚至賠償金。
經濟補償金的標準是按照每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應發工資的標準計算。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最高上限是12個月,實施以后不再設置上限(除非應發工資超過300%社平工資),而現在經濟補償金最高能夠支付的24個月。
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二倍的賠償金,這樣就成了48個月。
如果月應發工資是5000元,相當于12萬元或者24萬元,對于企業是絕對一筆很大的開支了。企業負擔不起,也不愿意背負這種惡名。
因此,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企業會跟職工協商,通過給職工發放一定數額的生活費,繼續保持勞動關系,由企業給職工繳納社保公積金,直至職工到達退休年齡辦理退休為止。
內退的待遇標準內退之后發放生活補助費。內退生活補貼的數額,國家并沒有限制條件,按照國務院《關于國營企業安置富余職工暫行規定》理論上不應當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不過,相應文件似乎已經廢除。我們可以通過安排職工待崗的方式給職工發放待崗工資,待崗工資的標準一般不超過最低工資的70%。
家里一個親戚,今年剛剛內退,應發工資2000元,扣除五險一金個人部分,每月只有1100多元。所以,相應工資待遇看起來還是非常低的,很難滿足生活需要。
內退會不會影響養老金呢?很多內退人員最擔心的就是養老金問題,有的人認為內退領取的待遇就是養老金透支的。實際上這是不會的,目前的養老金待遇不是由用人單位發放,而是由國家統籌管理的養老基金發放。
養老金的計算是有國家統一的計算公式的,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如果是在當地建立統賬結合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以前工作的老人,對于之前的繳費年限會計算一定的過渡性養老金。
養老金的高低主要跟繳費年限相關,每多繳一個月都會計算一部分養老金。
比如,如果我們按照100%的社平繳費檔次(每月5000元的繳費基數)繳納養老保險,多繳納一個月養老金會增加多少呢?
實際上養老保險每多繳一年可以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是一個月,那么就多領取1%×1/12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當退休時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是6000元的情況下,1%是每月60元,1/12×1%是5元每月。
個人賬戶也會額外增加400元的余額,如果60歲退休每月差不多也能多領取2.88元。
所以,如果內退能夠多繳納幾年的養老保險,退休增加養老金也能多增加幾百元的,非常劃算。
如果內退以后,自己的時間都會屬于自己,如果家庭還有一定的積蓄不愁支出的話,可以享受我們的生活也是蠻不錯的。如果還需要養老金,那么最好還是再打第2份工吧,不需要單位繳保險,也是很受歡迎的。
企業職工還貸期間,單位耍求內退合法嗎
單位不可強制職工內退。內退指國有企業分流富余人員或因職工體弱多病不能堅持正常工作而提前退出崗位回家休養,但仍保持勞動關系的一項制度。
企業對距退4休年齡不到5年的職工,應經本人提出申請,企業領導批準,方可辦理退出工作崗位休養;企業對在改革中精簡下來但又不符合內退條件的人員,應積極為他們創造或推薦新的崗位,也可提供轉崗培訓。
國企員工30年工齡可以內退嗎
國企員工30年工齡可以內退嗎?是否內退完全取決于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和內部管理制度,因為內退不屬于社保統籌范圍內的資金支付,而是由用人單位自己支付,所以用人單位要考慮你內退和不內退,對于單位人力資源成本的改善是否有幫助。
內退是國有企業內部自己的規定,其實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國有企業分流減員的一種方式,因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國有企業連續工作滿15年上,距離法定的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職工,是不允許解除勞動合同的。為了規避法律上的障礙,所以有的單位采取內退的方式進行變相裁員。但如果裁員企業需要支付比較大的經濟補償金,比如30年的工齡,相當于企業要支付你30個月的本人離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標準。由于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比較高,所以這筆經濟補償金支付起來壓力是比較大的,所以才采用內退的方式把員工養起來的,內退期間不享受績效工資,只發給基本工資,并為其繼續繳納五險一金,對企業省事,員工也容易接受。
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本事的職工,希望通過內退這種方式,一方面享受原單位的基本工資待遇,有人繳納五險一金,另一方面還可以到外面去 *** 或是重新找個工作,享受比在國有企業更加優厚的經濟待遇;但是對于那些沒有特殊專業技能,身體條件比較差的員工,他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工作了30年的國有企業,內退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收入的減少,五險一金繳費基數的降低,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而是非常不利的事情,但是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對于員工并不像民營企業那樣苛刻,所以在內退時都是由雙方進行協商,只要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員工的要求。
至于年滿30年的員工,按照年齡來計算,一般都是50歲左右了。如果你所在的企業有職工內退的規定和機制,不妨向單位提出內退的申請。如果你們單位一直沒有內退的制度和機制,那么你這種想法就只能在心里想想,即使提出申請也不會有結果;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本身屬于單位的管理技術骨干,即使有內退制度也輪不到你,因為單位同樣需要經營管理或是生產技術骨干。
綜上所述,國企員工30年工齡并不是是否能能夠內退的必要條件,而是要看單位是否建立了內退的管理制度和機制,你是否屬于單位不可或缺的人才等,總之一切要以服從單位規章制度為原則,并不是有了30年工齡就必要要內退。
關于國企內退的補償標準是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