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大家好,相信還有很多朋友對于流域生態補償補償標準問題和生態補償管理條例?的相關問題不太懂,沒關系,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分享流域生態補償補償標準問題以及生態補償管理條例?的問題,文章篇幅可能偏長,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 8月份河南省生態補償清單公布,洛陽支償最高, 你怎么看?
- 陸地生態補償機制?
- 生態補償管理條例?
- 河南、山東上演現實版「魯豫有約」,1億元對賭黃河水質,這份「流域生態補償協議」有哪些看點?
- 長江生態保護補償由地方財政部門賠償?
8月份河南省生態補償清單公布,洛陽支償最高, 你怎么看?
我也注意到了,今年8月,全省生態補償工作共支償金額1906.1萬元,得補金額1614萬元。其中,支償金額最多的是洛陽市,共475萬元;得補金額最多的是信陽市,共217.5萬元。值得注意的是,洛陽已經連續兩月支償金額最多。
按照河南省 *** 印發的《河南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和《河南省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全面實施生態月度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資金按月度兌現。
相關制度體現的原則是以經濟手段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比國標制度更嚴格,更具操作性。它體現了“誰污染、誰賠償,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力求達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效果。
按照要求,大氣主要污染物月度濃度平均值超過考核基數或水質下降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實施生態補償金扣收措施(生態支償);大氣主要污染物月度濃度平均值低于考核基數或水質上升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實施生態補償金(生態補償)獎勵措施。
遵循“切實讓污染者受罰、讓治污者得利”的原則,扣收的生態補償資金用于獎勵相關省轄市、縣(市、區)專項用于環境治理支出,結余資金納入全省環境污染防治專項資金。
洛陽市生態環保歷史欠帳較多,生態恢復工作力度還待提高,是全省人大生態關注的重點,月度支償金額的多少,反映了這個問題。
陸地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是一項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
2011年起,由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組織、每年安排補償資金5億元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啟動實施。各方約定,只要安徽出境水質達標,下游的浙江省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3年來,這一機制讓新安江江水變清了,江面變干凈了。
生態補償管理條例?
生態補償條例將明確實施生態環境補償的基本原則、主要領域、補償辦法,確定相關利益主體間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并以此為依據,進一步細化流域、森林、草原、濕地、礦產資源等各領域的實施細則。
河南、山東上演現實版「魯豫有約」,1億元對賭黃河水質,這份「流域生態補償協議」有哪些看點?
感謝邀請,《流域生態補償協議》可以看作是魯豫兩省貫徹落實黃河戰略的一個點,協議看起來是對賭,看似會有一個贏家,一個輸家,但是在我看來沒有輸家,兩省都能夠達到協議要求的水質標準要求。
一、魯豫均處于黃河戰略中心地帶。
黃河戰略是國家戰略,魯豫是黃河最下游的兩個省份,也是沿黃經濟體量最大的兩個省份,所有的戰略歸結到一點都是促動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在這一點上,魯豫兩省有共同的目標達成愿景。
二、魯豫都是新經濟動能的先行先試主體,都在擺脫舊動能。
目前北方經濟排名前五位中,除去北京和天津,剩余三個分別是青島、鄭州和濟南。河南作為中原地區,比山東更早實施黃河戰略,很多構想已經從藍圖變成現實。山東也在進行新舊動能轉換,濟南先行區剛剛升級為濟南起步區,國內第二個雄安新區,后續發展不可 ***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破壞生態為基礎的發展弊大于利,而且早晚要為破壞生態的行為和惡果買單,魯豫簽訂的黃河生態保護協議,看似有6000萬的對賭金額,但是相信兩個省都能夠達到水質要求,都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的。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我是@若魚之水,專門生產原創觀點。
長江生態保護補償由地方財政部門賠償?
由國家補償
國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源頭和上游的水源涵養地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予以補償。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國家鼓勵長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方人民 *** 之間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鼓勵社會資金建立市場化運作的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基金;鼓勵相關主體之間采取自愿協商等方式開展生態保護補償。
關于流域生態補償補償標準問題到此分享完畢,希望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