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征地補償社保發放標準文件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過沒關系,因為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征地補貼社保怎么算的?的知識點,相信應該可以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如果碰巧可以解決您的問題,還望關注下本站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
征地社保補償標準是多少?
征地產生的被征地農民選擇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當地 *** 按規定為其提供參保繳費補貼,補貼年限最多不超過15年。
同一被征地農民無論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還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其繳費補貼數額不變,個人按規定應履行的繳費義務不變。
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補貼標準為參保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0%×12%×補貼年限。補貼年限根據被征地農民不同年齡分檔確定。補貼標準已高于本標準的地方,應維持原補貼標準,不得降低。
征地補貼社保怎么算的?
1、每一次征地,需要對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給予社保補貼。
2、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補貼。
比如河南省規定,每征一畝地的標準,不低于所在省轄市上年度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75%。
比如,2021年,鄭州市的補貼標準是每畝5.82萬元,洛陽市4.92萬元,開封市4.29萬元,安陽市4.41萬元,濮陽市4.65萬元等。
3、如果是每戶每次征地所得資金,在補貼對象間平均分配。
征地補償中社保費用怎么發放?
征地補償中社保費用的發放方式可能會因地區和政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況下的幾種發放方式:
直接發放給征地補償對象:有些地區政策規定,征地補償款中的社保費用可以直接發放給征地補償對象本人,以便他們自行繳納社保費用。
轉交給社保機構:在一些地區,征地補償款中的社保費用可能會被轉交給當地社保機構,由社保機構負責代繳。
直接扣除后發放:在一些地區,征地補償款中的社保費用可能會被直接扣除后再發放給征地補償對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政策可能不同,因此具體的發放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您有征地補償中社保費用方面的疑問,建議您咨詢當地相關部門或律師進行了解。
失地農民社保補償標準?
1、男性在45周歲以下,女性在40周歲以下,采取勞動就業培訓的方式;
2、男性在45到60周歲,女性在40到55周歲的,年繳費額度是100到800檔次, *** 繳納50%以上,集體繳納30%,失地農民個人承擔20%;
3、男性年滿60周歲,女性年滿55周歲的,在失去土地當月就可以領取養老保險金,個人無需繳費;
4、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助:
(1)被征地30%以上的,每人基礎養老金補助增發10元/月。
(2)被征地30%-50%的,每人基礎養老金補助增發32元/月。
(3)被征地50%-70%的,每人基礎養老金補助增發64元/月。
(4)被征地70%-100%以下的,每人基礎養老金補助增發97元/月。
(5)被完全征收土地的,每人基礎養老金補助增發129元/月。
5、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標準:
(1)按月繳費:20元、40元、60元、80元;
(2)按年繳費:每年100元至800元;
(3)按檔次繳費:A檔每人4000元(已取消)、B、每人7000元、C檔每人10000元、D檔每人18000元、E檔每人26000元。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償條件如下:
1、征地后戶人均耕地不足0.3畝,包括0.3畝在內;
2、年滿16周歲(含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在校學生不在保障范圍內;
3、失海漁民以及整建制農轉非的城鎮居民也在保障范圍內;
4、在認定被征地戶中,因婚嫁原因戶口遷入或者未遷出、現役軍人在退出現役后回原籍自主就業的被征地農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 *** 補貼相結合。
第二十一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月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征地社保補助是什么意思?
征地社保補助是 *** 在征收土地以后給農民進行的社保補償資金。
按照國家土地管理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 *** 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于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