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傷認定時間,以及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
- 1、工傷認定需要多長時間
- 2、勞動局工傷認定時間是多少時間
- 3、單位認定工傷時間
- 4、工傷認定的期限是多久
- 5、認定工傷的時間期限
- 6、工傷認定時間期限
工傷認定需要多長時間
一、工傷認定需要多長時間
1、60天作出工傷認定決定,所以工傷認定書一般60天就可以出來。區(qū)、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并在10個工作日內將工傷認定決定送達申請工傷認定的從業(yè)人員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從業(yè)人員所在單位,同時告知勞動能力鑒定的申請程序。
2、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條規(guī)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做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做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二、工傷認定書的內容包括哪些
1、用人單位全稱。
2、職工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身份證號碼。
3、受傷部位、事故時間和診治時問或職業(yè)病名稱、傷害經過和核實情況、醫(yī)療救治的基本情況和診斷結論。
4、認定為工傷、視同工傷或認定為不屬于工傷、不視同工傷的依據。
5、認定結論。
6、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的部門和期限。
7、作出認定決定的時間。工傷認定決定應加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傷認定專用印章。
[img]勞動局工傷認定時間是多少時間
申請勞動工傷認定的期限是:發(fā)生工傷后,用人單位可以在一個月內申請工傷認定,情況特殊的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不申請的,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可以在一年內申請工傷認定。【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職工發(fā)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yè)病防治法規(guī)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tǒng)籌地區(qū)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guī)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tǒng)籌地區(qū)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單位認定工傷時間
1、工作中事故發(fā)生后,單位應在30日內(時限)申請工傷認定,超過30天不超過1年(時效)單位也可申請,但工傷認定之前的費用由單位承擔。單位不為職工申請認定,職工或者近親屬可在1年內(時效)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認定。2、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對需要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這些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工傷認定時限中止。3、單位沒有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按《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勞動者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也有自己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4、可以先到勞動仲裁裁定勞動關系和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關系或事實勞動關系,拿裁定書1年內(時效)可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5、經勞動仲裁裁定不屬于勞動關系或事實勞動關系,憑裁決書到當地法院訴訟,請求人身損害賠償。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yè)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zhàn)、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fā)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工傷認定的期限是多久
工作中事故發(fā)生后,單位應在30日內(時限)申請工傷認定,超過30天不超過1年(時效)單位也可申請,但工傷認定之前的費用由單位承擔。單位不為職工申請認定,職工或者近親屬可在1年內(時效)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認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對需要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這些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工傷認定時限中止。單位沒有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按《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勞動者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也有自己申請工傷認定的權利。可以先到勞動仲裁裁定勞動關系和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關系或事實勞動關系,拿裁定書1年內(時效)可到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yè)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zhàn)、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fā)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認定工傷的時間期限
一般來說,工傷認定的期限是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30日內。用人單位在這期間沒有申請的,職工可以在一年內進行申請工傷鑒定。
法律依據: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
認定程序
(一)工傷認定機構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我國工傷認定機構是用人單位所在地統(tǒng)籌地區(qū)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此處的“統(tǒng)籌”層次應當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1條確定,即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tǒng)籌。然而,為了便于當事人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該條例規(guī)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qū)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二)工傷認定申請的受理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符合要求,屬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管轄范圍且在受理時限內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后,應當在15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材料不完整的,應當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申請人提交的全部補正材料后,應當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決定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
(三)工傷認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傷認定行為屬于行政確認行為,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調查核實,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xié)助,據實提供情況和證明材料。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時,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共同進行,并出示執(zhí)行公務的證件。工作人員在進行調查核實時可以行使一定的職權,如依法查閱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資料等。同時,工作人員也應當履行一定的義務,如保守有關單位商業(yè)秘密及個人隱私,為提供情況的有關人員保密等。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如果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在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時,用人單位往往會與職工或其近親屬對職工受傷是否屬于工傷發(fā)生爭議,如果仍然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對本已受到傷害的職工及其近親屬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最終可能導致受傷害職工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考慮到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地位懸殊,職工對用人單位具有從屬性和相對弱勢性,法律將工傷認定的舉證責任轉移到用人單位身上,即如果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或者調查取得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這也體現了工傷保險法有利于工傷職工的原則。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同時,修改后的《工傷保險條例》增加了工傷認定簡易程序,規(guī)定對事實清楚、權利與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根據《執(zhí)行工傷保險條例意見》第5條的規(guī)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發(fā)現勞動關系存在爭議且無法確認的,應告知當事人可以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在此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當事人。勞動關系依法確認后,當事人應將有關法律文書送交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該部門自收到生效法律文書之日起恢復工傷認定程序。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并抄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工傷認定結束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將工傷認定的有關資料保存50年,以備核查。
由于工傷認定關系到工傷職工及其近親屬是否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也關系到用人單位是否負擔一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因此,如果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對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復議辦法》及《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另外,由于是否具有勞動關系是認定工傷的一個前提,如果沒有勞動關系,原則上不存在工傷認定的問題。因此,《規(guī)定》對涉及勞動關系確認的行政審判程序作了規(guī)范,第2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后,發(fā)現原告或者第三人在提起行政訴訟前已經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依據該規(guī)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在提起行政訴訟前如未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無需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從而加快了工傷認定法律程序,對保護受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
工傷認定時間期限
勞動者因工作遭受傷害后,用人單位至受傷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勞動者自受傷之日起一年內申請工傷認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自受理之日起60天內做出是否屬于工傷的認定結論;在工傷認定結論做出后,勞動者如果傷情確實嚴重,比如已經構成骨折等傷害結果,那么很可能會構成傷殘。這時候勞動者需要在傷情經治療相對穩(wěn)定后,或者停工留薪期滿時,對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程度等,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即傷殘等級鑒定和護理等級鑒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需自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傷情復雜的情況或情況特殊的可以再延長30天。
【【法律依據】】
《工傷認定辦法》第四條
職工發(fā)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yè)病防治法規(guī)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tǒng)籌地區(qū)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按照前款規(guī)定應當向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根據屬地原則應當向用人單位所在地設區(qū)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yè)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傷認定時間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傷認定時間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