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分享成渝高鐵占地補償標準,以及重慶成渝經濟區的規劃?求詳細答案?的相關問題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面我們開始吧!
本文目錄
渝西高鐵走向什么時候才能確定?
國家發改委還沒最后批復,批復后才會對外公布。前段時間西安市長說渝西高鐵走西萬渝應該是大概率事件。近期陜西、重慶都在積極地推進地探、招標等前期工作。渝西高鐵東線走萬州比西線走達州意義更大,因為陜西迫切需要一條對接長江經濟帶的鐵路,重慶也需要高鐵來結束城口、開州不通鐵路的歷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達州可通過城際鐵路與渝萬對接。希望有關部門早日公布渝西高鐵走向,結束地域爭論。
重慶成渝經濟區的規劃?求詳細答案?
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數據顯示,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8%,并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
2007年4月2日,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和重慶市市長 *** 在成都共同簽署了《重慶市人民 *** 四川省人民 *** 關于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經濟區范圍:四川14市重慶23區縣。
依托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承接悠久的合作淵源,重慶、成都兩地特大城市將成為經濟區的龍頭,成渝經濟區的范圍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
該經濟區的定位則是要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將成渝經濟區建成繼長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后的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在充分發揮成、渝兩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作用下,分別構建和完善成、渝兩個單核城市群基礎上,加快培育綿陽、德陽、內江、資陽、遂寧、自貢、瀘州、宜賓、南充、廣安、達州、眉山、樂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長壽、銅梁、榮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雙橋、潼南、萬盛、武隆等若干緊密相連的大中小城市,共同構建西部最大的城市連綿帶。
《協議》中的第一個共建重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成立后,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上午到重慶辦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飯”將不再是夢想。同時,還將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民航、管道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暢通對外交通,共同加強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雙方協議,要建立開放、規范、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物流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成本。為了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將取消兩地的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在經濟區內促進價格管制產品的互惠貿易,構件要素無障礙流動機制,促進產業互動、利益共享。構筑企業合作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消除民營經濟進入市場的障礙。
經濟區建成后,兩地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共同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區域內產業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強互相協調,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將是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任務。
兩地將共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按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進行產業和重大項目布局,共同建立長江上游聯防聯治的水環境管理機制。開展環境檢測合作。共同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上游長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
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包括成都及綿陽等14個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成渝經濟區集聚了兩省市1/4的幅員面積、一半以上的人口,積聚了兩省市經濟總量的六成多。
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重點發展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意志,被明確寫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這無可爭議的三大增長極,在過去20多年引領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這三大增長極,無一例外地落在東南沿海。在遼闊的西部,誰能承擔起“引擎”重任,成為國家新的增長極?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這里,每萬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03座;這里,每平方公里產出350萬元,比全國高出227萬元,比西部高出316萬元。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成渝經濟區目前占全國經濟總量的5%左右,通過5-10年的跨越式發展估計能占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0%左右。達到10%或更多的時候,這個經濟區域就將成為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新的增長極。
200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通知,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發改委要求重慶市和成都市要從兩市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兩市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
大量的資金流以及優惠政策,使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迅速成為令人矚目的經濟“新特區”。而成都,也已加入“新特區”的行列,并將成為中國當下改革開放進程中最耀眼的明星。昨(9)日,成都市 *** 新聞發言人、成都市 *** 秘書長毛志雄宣布,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已獲國務院正式批準。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又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后,成都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前沿陣地。
6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明確:國務院同意批準設立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后,成都和重慶將成為中國新的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并率先對中國重大政策先行試點。
此次設立成都市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強化經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確保資源環境永續利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架構、政策設計、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綜合模式,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道路。
之前,為了推進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有關方面為其量身訂作了金融、土地、稅收等經濟優惠政策。而成都和重慶試驗區,不僅要制定經濟政策,還要制定相關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將制定好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下月,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慶市的有關負責人將聚集北京,參加高層論壇,共同探討方案。
具體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管理體制、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等將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實驗區都在東部沿海地區,由此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相對不發達地區,在中西部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試點,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西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而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都市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將迎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這次國家設立成都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于進一步發揮成都特有的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和生態優勢,強化成都的帶動功能和輻射作用,加速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相呼應的成渝經濟區的崛起,完善國家發展戰略的空間布局,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都將起到重大作用。
高鐵是怎么帶動經濟發展的?
高鐵帶動經濟發展是提高了人與人、貨與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流通效率。
一:高鐵建設拉動的是國家和城市GDP,施工和采購都很集中化,民眾最直接的好處是得到征地補償款,或者可以去工地打工,所以建設期得到好處有限,拉動經濟集中在建好后。
二:提高人與人的流通效率,高鐵主要建設在沿海和風景區。沿海常住人口多,高鐵讓居民的生活工作范圍擴展到城與城;風景區交通便利,游客的游玩意愿就更強。
三:提高物與物的流通效率,火車其實一直是物流運輸的主力,高鐵讓物流速度更快。
四:提高城與城交流,高鐵沿線城市更容易形成合作經濟帶,比如人口大城和風景區,經濟發達城市和人口密集城市,都可以進行交流互動。
總之一句話,花在路上的時間少了,做事賺錢的時間就多了。
關于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你有何看法?
最近關于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討論,包括軌道、高鐵等基礎設施、大型投資、產業引進、重磅政策等等,實際上對重慶、成都兩地來說都是機會。
對于這次機遇,成渝必然合作大于競爭,因為只有共同站在“中國經濟第四極”的位置上,西部地區,才能具備更強的人口、產業、經濟虹吸能力,去和東部區域掰手腕。
而重慶,實際已經在快速“出牌”。
比如戰略重心層面,“一圈兩群”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為當前重慶的整體思路。
按照國家《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都市圈中左側的“渝西地區”是雙城經濟圈發展的主軸。因此,推動“重慶向西”,“渝西更強”,或是重慶整場牌局的“關鍵”。
成都向東已經發展了數年,這次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對西部槽谷的發展是一個契機:
以大學城核心升檔為“產學研”一體化的「重慶科學城」;
又以科學城為“智核”,助力高新產業落址,形成「重慶高新區」。
再插上“重慶向西”的大翅膀后,西部槽谷,或會變成“承前啟后”的戰略中心級城區。
關于成渝高鐵占地補償標準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