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邀請,今天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江東新區水土補償標準的問題,以及和三國江東是怎么成立的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還不太明白的話,也沒有關系,因為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解決大家的問題,下面就開始吧!
本文目錄
三國江東是怎么成立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描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次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p>
江東,顧名思義就是長江以東,指的差不多是江浙滬一帶,而江東孫氏集團除了今天的江浙滬之外,還長期占有江西、湖南、湖北東南部,鼎盛時期甚至占據廣東廣西,是三國時期占地面積最的國家,他的政權江東孫氏集團,是一個歷經兩代三世、一代接著一代干的追夢人發展史,孫堅為創始人、孫策為奠基人、孫權完成霸業。
而在最為關鍵的攻城略地和人才招攬中,則主要是在奠基人孫策這一代身上完成的。
南通算蘇北地區嗎
一說南通不是蘇北,俺們江南鹽城人就急了,你南通就是蘇北!俺們鹽城才是正宗的江南人!真可惜以前發大水如皋南通救濟的那些流民了。
歷史上的“江東”在現在的哪里
“江東”經歷了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江東”,內涵并不相同,專業地理科普媒體——“大地理館”為您進行詳細解釋:
、
江東1.0熟悉或喜歡秦末楚漢爭霸這段歷史的童鞋,應該會經常遇到“江東”一詞,項羽的隊伍號稱“江東子弟”,他們都是跟隨項王一起造反的老鄉。
不過,項羽的籍貫是泗水郡下相(今江蘇宿遷),位于今蘇北地區,這里并沒有大江,何來“江東”?其實,項羽起兵,是在今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帶,即他們口中的吳中,春秋吳國故地。項羽年輕時跟叔父項梁生活在一起,叔父失手殺人,帶他逃到吳中。二人又常常到錢塘江畔游歷,以結交豪杰,伺機而動。
項羽故里
在錢塘江畔,項羽邂逅了秦始皇,并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有一天,我要取代那個人。
江,在項羽的年代,是長江的專稱,長江、淮河以外的河流均稱“X水”。所以,作為方位,“江東子弟”里的江東,就是“長江以東”之意,而項羽后來殺會稽(治所在今蘇州,漢代會稽遷到今紹興)太守,又發動吳中之兵造反——這一帶就是當時人所說的“江東”。
有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異議,認為江東是“烏江以東”。據《史記》等記載,項羽兵敗之時,逃到一個叫烏江亭的地方,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這里自刎。這里的烏江,并非一條河流——烏江亭是一個地名,當時十里設一亭。
項羽自刎烏江亭
當時,同情項羽的烏江亭長,備好船只,讓他渡河,以圖東山再起。這讓很多人誤以為,項羽自刎于烏江岸。就連元代詞人張可久也被誤導了: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既有江東,也有江西出現: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顯然,這二者是成對出現的,江西與江東以江水,也就是長江為界。等等,長江不是東西向的嗎?按說只能有江南、江北,江西與江東是什么操作?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边@里提到了江西一帶有人造反,指的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大澤鄉在哪里?今安徽境內。由此可知,當時背景下人們所說的江西,指的是安徽一帶。
在大比例尺地圖上,江西湖口縣以下即長江下游河段,是呈西南—東北走向,它可以將兩岸分成江東和江西。從這里,我么可以看到,長江以東,大體包括今江蘇南部、上海至浙江北部一帶,并包括江西東北部一小部分——項羽起兵的吳中,恰好就位于江東腹地。
▼
(示意范圍)
如果以當時的郡縣來說,江東的范圍主要是會稽郡、鄣郡,江西主要是泗水郡、九江郡。項羽出生地在泗水郡,也就是說,項羽是當時的“江西人”,但是子弟兵卻多來自”江東”。
▼
后來的許多名人,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對項羽的事發表了評論,無一例外都提到了“江東”: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烏江亭》)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但是這里的江東,并不是行政區,而是一個大概的方位。當時的江西,跟今天的江西省命名并沒關系。
那么,后來作為行政區的江西是如何產生的,后來有沒有相應的“江東”呢?
江東2.0東漢末年,孫吳一方崛起的根據地也被稱為江東基業——一開始,孫氏勢力主要在吳郡、會稽,即今蘇南到紹興,這時的江東跟秦漢之際的江東,范圍大致相同。
湖北武漢,孫策、周瑜雕像
到了集團繼承人孫策執政時期,其勢力范圍擴大到揚州刺史部區域,這時候就有了“江東六郡”,即吳郡(郡治江蘇蘇州)、會稽郡(郡治浙江紹興)、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今江蘇南京)、豫章郡(郡治江西南昌)、廬陵郡(郡治江西泰和附近)、廬江郡(郡治安徽廬江縣)。
▼
(漢末三國早期的江東六郡范圍)
圖源: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注:早期會稽郡包括今浙江中南部和福建大部,圖中多出的郡,為孫權時期增設
江東六郡,姑且稱之為“江東2.0”,注意,這個時候的今江西省,大體被豫章、廬陵二郡覆蓋。也就是說,今江西,當時屬于“江東”。
三國到南北朝,提到“江東”,一般在這個范圍以內。此時的江東,仍然不是固定建制,而是對某個區域的泛稱。
江東腹地——蘇州
江東3.0在江東一詞盛行的漢代,當時還有另外一個詞——江南,是對大江(即長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嶺以北廣大地區的泛稱。它所指范圍包括了江東,且比后者大得多。
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言:
江南出木丹、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
這個廣袤的江南所指區域,從漢到唐一直延續著。經歷魏晉南北朝亂世動蕩后,隋朝撤大州,由國家直接管郡;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郡設州(類似地級市的州),并將全國分為10個稱為“道”的監察區。
漢代文獻中的江南地區,即長江中下游以南、南嶺以北區域,被命名為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10個道擴展為15個道,且有了固定治所,基本上由監察區變成了行政區,原江南道被分為黔中道、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
唐代的江南西道管轄今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區域,以及安徽、貴州、重慶、廣西的小部分區域。
▼
今天用于行政區的「江西」正式得名不是秦漢時期的「長江以西」,而是從這里而來——江南西道的簡稱。
江南東道簡稱的“江東”,是江東3.0,包括今天的蘇南、浙江、上海、福建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古徽州地區。
江東4.0唐開元年間之后,大部分詩文中提到江西,基本上指的是江南西道區域。宋朝又將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改為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兩宋時期,江西與江東,如果不是懷古抒情的話,一般指的是江南西路和江南東路。
無論是江南西路,還是江南東路,比唐朝時候的江南東道,大大縮小了——江南西路分出了江南西道原來所轄的今湖南地區,基本管轄著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區;江南東路分出了江南東道原來所轄的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及福建省區域,僅管轄今安徽省長江以南及江西省北部一小部分區域。
浙江及蘇南區域,分出后稱為兩浙路;福建區域分出后,稱福建路。這個江南東路簡稱“江東”,面積范圍達到了歷史最小值,姑且稱為江東4.0。
▼
(北宋時期的江南東路)
江西和江東,為何越變越???原因不難找到:唐代之后,經濟重心南移,漢代廣袤的“江南”,人口越來越稠密,行政區拆分實屬合理。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行政區,包括一個中書省、一個宣政院、十一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其中包括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前者主要包括今江西、廣東大部分區域,江浙行省則包括了宋代的兩浙路+福建路。
從元代開始,作為行政區的“江東”消失了,“江西”得到保留。明清時期,江西省基本上就是今江西的版圖范圍。曾經的江南東道演變為江蘇南部、上海、浙江、福建。
“江東”之所以被拆分,因為這一地區宋代以來,成為王朝出產魚米最豐饒、人口密度最大、財稅地位最重的區域——如果原江南東道繼續以一個政區存在,那它在經濟、人口上,將是開掛般的存在,它勢必成為朝廷擔憂的心腹大患。
忽必烈
朱元璋深知這一點,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他不僅拆分了元朝的江浙行省,而且將宋代的兩浙路的太湖以北區域與江淮、黃淮部分區域一起,組成了新的“南直隸省”。
朱元璋
清初,原南直隸改稱“江南省”——一個跨淮河、長江兩岸,名不副實的“江南”誕生了!這個江南省歷史不長,1667年便一分為二:東部稱江蘇省、西部稱安徽省,除了婺源后來劃入江西,蘇北與皖北略有調整外,版圖格局大體延續至今。
江東總結秦漢之際,江西指今安徽一帶,江東指今長江以南的江浙滬地區(不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北地區)。三國時期,江東泛指江東六郡,從江浙擴大到江西、福建。唐代以來,江西主要指今江西大部分地區(代稱為江右),江東(路)縮小為皖南到九江一帶。元代調整行政區劃,“江西”保留,“江東”消失。明清時期,“江西省”版圖確立,原“江東(道、路)”已七零八碎。文章到此結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江東新區水土補償標準和三國江東是怎么成立的的問題解決了您的問題,那么我們由衷的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