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要給罪犯量刑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為什么犯罪要被懲罰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刑罰的目的是什么
一、刑罰目的是國家制定、訴求、裁量、執行和監督刑罰所預期想要達到的理想效果。它決定著刑罰體系和種類,以及刑罰的適用與執行,可以說刑罰目的是整個刑罰制度賴以建立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目的概念:刑法理論界對刑罰目的之界定有廣義和狹義說之區分。狹義的刑罰目的是指國家適用刑罰的目的,廣義的刑罰目的是國家制定、裁量、執行刑罰所追求的效果。廣義說為通說,這一點可以從近幾年出版的刑法著作中得到證實。作為一個國家的刑罰制度,并不是幾個刑種的簡單羅列,而是一個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所以要想真正的探尋并解讀刑罰目的,必須系統的、全面的考察整個刑罰體系,并研究其各個構成要素的運行機制,而作為一個國家刑罰體系的各個構成要素運行機制的基礎是刑罰權。換句話說,國家之所以能夠制定、適用、裁量刑罰,是因為它享有刑罰權。
如果不從宏觀上把握刑罰權,不能正確的界定刑罰目的,原因在于:沒有刑罰權,刑法目的便失去了政治基礎,變得華而不實,不全面的考察刑罰權,刑罰目的也必然會變的支離破碎。中國刑法學界普遍認為刑罰權是制刑權、求刑權、量刑權、行刑權的統一,其沒有正確的揭示刑罰權。國家的立法機關把那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并配以刑罰(此為制刑權),當犯罪事實發生以后,由法定的機關將犯罪嫌疑人訴諸于審判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此為求刑權),審判機關在定罪的基礎上,根據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大小,對其裁量刑罰(此為量刑權),之后交付法定的機關執行刑罰(此為行刑權),但是刑法理論界卻忽視了刑罰監督權,即由法定的國家機關行使的,對求刑、量刑、行刑等刑事活動的監督權力。刑罰監督權是國家刑罰權必不可少的一個構成部分,它是其他刑罰正常運轉的保障,所以刑罰權是制刑權、求刑權、量刑權、行刑權、督刑權的有機統一體。有關刑罰目的通說:刑罰目的是國家制定、裁量、執行刑罰所預期達到的效果。通說僅包括了國家制刑、量刑、行刑的目的,而忽視了國家求刑與督刑的目的,這未免有失全面。
鑒于此,其有以下幾個特征:
1、刑罰目的是國家預先設立的,存在于制刑、求刑、量刑、行刑、督刑之前,它對國家制定、訴求、裁量、執行和監督刑罰都有指導與制約意義。
2、刑罰目的是貫穿于刑罰的制定、訴求、裁量、執行和監督的始終,而不是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階段。
3、刑罰目的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它是國家掌權階級的一種主觀愿望,這種愿望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有可能與這個國家的現實有一段差距,從而使其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4、刑罰目的的后面隱藏著刑罰的階級性。刑罰的制定、訴求、裁量、執行和監督是國家的掌權階級意志的體現,是服務于掌權階級的,可以說,刑罰目約是國家掌權階級的目的,是國家的掌權階級以國家的名義制刑、求刑、量刑、行刑、執刑、督刑所希望取得的效果,其具有鮮明階級性。
三、刑罰目的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l、懲罰說。認為刑罰目的在于限制與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與權利,使他們感到壓力和痛苦,從而防止犯罪的發生。
2、改造說。認為刑罰目的不在于報復或懲罰,而是通過對犯罪人的懲罰來改造罪犯,使其重新做人。
3、預防說。刑罰目的在于防衛社會,包括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
4、雙重預防說。認為中國刑罰既有懲罰犯罪分子的目的,又有教育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
5、三目的說。目的之一在于懲罰,預防犯罪;目的之二是一般預防;目的之三在于教育廣大群眾增強守法觀念,積極同犯罪分子做斗爭。
6、預防和消滅犯罪說。
7.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其根本目的是預防犯罪、保衛社會;直接目的是懲罰犯罪,伸張正義,威懾犯罪分子和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抑制其犯罪觀念,改造犯罪分子,使其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二元說。刑罰目的是報應之刑與預防之刑的二元統一。
9、新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說。認為刑罰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保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順利進行;刑罰的直接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方面。
中國刑法學界之所以對刑罰目的的認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鍵是沒有對以下幾個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1、刑罰目的之概念;2、刑罰本質屬性與刑罰目的的區分;3、刑罰功能與刑罰目的的區別;4、犯罪產生的原因與刑罰的關系。
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國人大網[引用日期2017-03-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中國人大網[引用日期2017-03-24]
簡述刑罰的目的?
刑罰的目的有預防目的和報應目的:
一、預防目的
1、特殊預防
特殊預防,是指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特殊預防的對象只能是犯罪人,即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
2、一般預防
所謂一般預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報應目的
道義報應
道義報應是指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實行報應。根據道義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道德過為基礎,使刑罰與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義報應的本質是將刑罰奠基于主觀惡性,予以否定的倫理評價。道義報應揭示了刑罰的倫理意義,因而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
2.法律報應
法律報應是指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程度實行報應。根據法律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為基礎。法律報應將刑法與道德加以區分,認為犯罪的本質并不是一種惡,尤其不能把罪過視為犯罪的本質,滿足于對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評價,而是強調犯罪是在客觀上對法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
擴展資料
刑罰的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二條 【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三條 【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刑罰
[img]犯罪的目的和動機對直接故意犯罪定罪量刑有什么意義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對于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意義。一,
犯罪目的的意義犯罪目的突出影響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問題。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1)在法律標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中,特定的犯罪目的是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對法律標明犯罪目的的犯罪來說,特定的犯罪目的是這些犯罪構成主觀方面的必備要件。其作用或是作為區分罪與非罪的標準,或是作為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標準。(2)對法律未標明犯罪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來說,犯罪目的也是其犯罪直接故意中必然存在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每種直接故意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目的,因而在剖析具體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時,明確其犯罪目的的內涵并予以確切查明,無疑對定罪具有重大作用。查清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有助于正確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此外,由于定罪正確是量刑適當的前提,因而犯罪目的影響定罪,也可以說它對正確適用刑罰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二,
犯罪動機的意義犯罪動機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量刑也具有一定的影響。(1)犯罪動機側重影響量刑。犯罪動機是犯罪的重要情節之一,根據立法規定和司法經驗,量刑要考慮犯罪的各種情節,因此,犯罪動機對與量刑具有重要意義。在法律對犯罪的不同情節規定了不同刑罰的情況下,它作為犯罪的一個重要情節可能影響到不同量刑幅度的選擇,在直接故意犯罪的情況下,它作為犯罪的重要情節之一,可能影響到同一量刑幅度內輕重刑罰的選擇確定。(2)犯罪動機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為什么要給罪犯量刑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為什么犯罪要被懲罰、為什么要給罪犯量刑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