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航天基地征收補償標準的一些知識點,和中聯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的問題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話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決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宇航員上一次天,到底能賺多少錢?
培養一名宇航員需要花費超過100億人民幣,大家都覺得,作為國寶級的宇航員,上一次太空賺的錢,肯定會超出大家想象,覺得收入和一線歌星一場演唱會的差不多,畢竟用命去探險。
宇航員的收入第一、美國宇航員工資
美國的NASA會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資歷劃分出GS1-GS15等級,不同等級對應不同工資。
GS-1表示最低,每個月基本在2.3萬美元左右,這個工資可能是航天局打雜的員工,比如保潔員或者扛水、保安等崗位。
GS-15表示最高,每個月工資在13.4萬美元左右,這個最高等級不是上太空的宇航員,而是NASA辦公室的大領導,負責NASA大方向的領導。
而上太空的宇航員工資等級是GS-12~GS-13以上,他們的每個月工資基本在6.5~10萬美元左右,宇航員的工作經歷、工齡、職位等因素,直接工資高低。
上面這個工資是地球工資,如果有太空任務,還會有太空工資和相應補貼,年薪超過100萬人民幣。
第二、俄羅斯宇航員的工資
俄羅斯宇航員的“地球工資”工資,平均每月1500-2500美元,人民幣相當于1-1.7萬左右,跟美國一比,差距非常大,連NASA里的保潔都比不過。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競爭那么激烈,蘇聯一解體,經濟衰退非常嚴重,老百姓失業率非常高,現在俄羅斯的總GDP都已經排不進前10了,而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的幾十年奮斗,GDP已經排到世界第二。
俄羅斯宇航員如果執行太空任務,可以額外獲得每月2500美元“太空工資”,但是按照俄羅斯目前的情況,俄羅斯的航天事業發展非常緩慢,宇航員上太空的機會非常少。
第三、中國宇航員的工資
中國宇航員的工資跟美國宇航員的工資相比,中國宇航員的工資的確有一定差距,而中國宇航員都是軍人出身,而且軍銜不低,基本都是上校、少將軍銜,而少將軍銜享受副部的工資待遇。
對于宇航員工資的設定,不可能因為崗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沒有限制地拔高,還要考慮國民平均水平因素。
宇航員工資影響因素有職位、軍銜、軍齡等因素,而我國宇航員的工資都是保密的,在國際上也是中等水平,肯定不會低于俄羅斯宇航員的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提高,航天事業走到世界前列,我們宇航員的獎勵和工資也會隨之增加。
宇航員除了工資福利,還有其他福利由于宇航員都是軍人身份,所以大家的基本工資都沒有多大的差別,都是按照軍銜、職務、軍齡標準發放,而上天的宇航員還享受其他優質待遇。
第一、提前晉升
楊利偉在1988年獲得中尉軍銜,2003年飛上太空前是中校,2008年升為少將,只用20年的時間就晉升少將,這在軍隊來說是特別案例。
因為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上天的宇航員,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里程碑,為中國航天事業立下汗馬功勞,屬于特殊戰功。
一般情況下,22歲從軍校畢業,晉升到少將至少需要35~40年,這是理想的情況下,從軍校畢業出來就是副連,而擔任排、連、營、師、軍級主管職務軍官,需要任職最低3年,然后再考核,如果考核通過,正好又有空位,才可能晉升,如果沒有空位,就只能等著。
而大部分的軍官最后都處在正連或者副營,晉升無望選擇轉業,因為越往上面崗位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大。
能晉升為少將,不僅靠工作能力,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而宇航員是特殊崗位,晉升比較順利。
比如聶海勝2011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費俊龍2011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翟志剛、景海鵬、劉旺、張曉光、劉伯明也都是少將軍銜,劉洋是中校軍銜,王亞平是中校軍銜,陳冬是上校軍銜。
目前中國有8位少將軍銜宇航員,而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少將宇航員。
第二、立功受獎
宇航員完成航天偉大的事業時,肯定少不了受功,比如第一個上太空的楊利偉,回來之后獲得“航天英雄”的榮譽稱號,2018年又獲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其他宇航員也獲得“航天功勛勛章”、“英雄航天員”等榮譽稱號,這些都是無上的榮譽,發再多的工資都比不上這份榮耀,因為可以從中獲得自豪感和榮譽感。
第三、住房分配
宇航員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具有很高機密性,所以他們不用買房,可以統一住進航天城,住房由部隊分配,就算轉業之后,他們也會得到國家分配住房。
宇航員上不了太空,他們還可以在航天局工作,他們擁有寶貴的經驗,可以從事很多相關的工作,為中國培養更多優秀宇航員,所以住房也不用擔心。
第四、家屬優待
宇航員的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時候很難照顧到家庭,所以宇航員的家屬在教育、醫療、住房、交通都有優待。
比如2005年,宇航員聶海勝母親腦淤血,國家為了解決他的后顧之憂,把他母親接到 *** 武漢總醫院治療,免除所有醫療費用,而且還有專屬醫護人員照顧。
部隊還會對宇航員家屬進行特招入伍,可以讓家屬從事文職工作,這樣可以讓家屬和宇航員團聚,可以更好照顧家庭。
比如楊洪波的妻子現在在航天城,從事研制航天服的工作,費俊龍的妻子在航天工業醫學研究所從事醫學研究工作,聶海勝妻子在航天中心擔任國家擔任副研究員。
宇航員高薪的背后有無數危險,22名宇航員奉獻給航天第一、楊利偉的“恐怖的26秒”
很多人只記得“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返回地球之后,獲得一筆獎金,但卻忘記楊利偉經歷了“瀕臨死亡的26秒”,出艙時嘴巴都是血。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州5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無數老百姓看電視直播,當火箭上升到30多公里高度時,火箭和飛船急速抖動。
火箭幾百噸高能燃料燃燒任射帶來抖動,使火箭在上身過程中和飛船產生共振,這次共振差點要了他的命。
根據楊利偉自傳《天地九重》描述,當時的共振以曲線變化的形式出現,而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會引起人體內臟共振,當時楊利偉感覺自己五臟六腑都快被震碎了。
因為之前沒有美國和俄羅斯跟中國航天工作者說過,火箭上升的過程中會有共振的情況,所以在模擬訓練的過程中,中國宇航員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訓練,面對突發的共振,楊利偉靠軍人的毅力挺過來的。
共振和6個G負荷度疊加在一起,對楊利偉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這次共振持續26秒,當時整個航空只會大廳無比安靜,大家目光一致看屏幕,大家都心里都有一個念頭:“出現意外了”。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突然火箭流罩打開,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照進來,楊利偉的眼睛動了一家,有人說了一聲:“大家快看,利偉眨眼了,他還活著”,安靜的指揮大廳瞬間活躍。
沒有看過當時的直播,永遠無法體會到那種激動和喜悅,而楊利偉進入太空后,看到太空的震撼畫面,拿出筆寫下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2003年10月16日,楊利偉接到地面指揮中心發出的返航命令,但返回過程中又出現了問題。
返回的過程中,航天器和和大氣層發生劇烈摩擦,產生大量的熱量,航天器變得通紅,溫度非常的高。
航天器的防燒蝕層開始脫落,出現紅白色的碎片,而且右邊舷窗還出現一道裂痕,紋路不斷亂大,楊利偉瞬間毛骨悚然。
還好最后航天器成功著陸,但著陸的巨大沖擊力,把楊利偉被撞到一邊,由于通信頭戴耳機松弛,撞擊導致位移,麥克風劃破他嘴唇,出了不少血。
楊利偉第一次出艙時,嘴里有血,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又回到艙里處理傷口,當鏡頭對準他時,我們發現他的傷口已經處理過了,這就是楊利偉二次出艙的原因。
當時中國載人航天技術還不夠成熟,楊利偉第一次升空,可以說冒著生命危險,回來之后也養身體幾年。
楊利偉升空對中國載人航天有多大意義,如今中國神州14號也飛向了太空,如今的楊利偉主要工作是選拔人才和項目責任總指揮的工作。
第二、全球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員,差點掉落在太空
1、1968年,蘇聯的“上升2號”宇宙飛船成功入軌后,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和另外一名宇航員進行太空行走準備工作。
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列昂諾夫背上能夠提供一個小時氧氣的“生命支持系統”的背包,然后打開艙門,進入太空之中。
一開始非常順利,列昂諾夫在離飛船5米左右距離活動12分鐘,當他準備結束太空漫步回艙時,意外出現了。
列昂諾夫的宇航服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膨脹,宇航服體積變大,把他卡在艙門外,無法進入飛船。
而背包里的“生命支持系統”的氧氣快用完了,如果不能及時進入飛船,他就會缺氧而死。
于是列昂諾夫賭一把,把宇航服里的部分氧氣排出,宇航服變小了,但是巨大的壓強差,讓他心臟非常難受,體溫不斷升高,汗如雨下。
后來他接受采訪表示:“平時很少出汗,但那天我的體重減了11斤,每只鞋子里面灌進了三升的汗水”。
列昂諾夫在太空外度過24分鐘,那是他最接近的死亡的時刻,還好后面進入了飛船,而他的太空漫步,推動了全世界的“太空漫步”,中國的神舟12號出艙活動非常成功,列昂諾夫也有功勞。
第三、22名宇航員將生命奉獻給航天
人類已經有22名宇航員在航天事故中喪生,為航天事業獻出了生命。
1、1967年1月21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34號發射陣地上,格里索姆、懷特、查菲三名宇航員正在進行著一次實驗,一開始實驗非常的順利,但進行到最后階段,程序突然中斷,指揮室里的電話傳來艙內人員的呼叫聲,當工作人員打開艙門時,三人早已被活活燒死。
事故的原因是電路短路產生的火花,快速引燃的充滿純氧的船艙,再加上艙門不易打開,防火措施差,三名宇航員就這樣去世了。
2、1967年4月24日,蘇聯“聯盟一號”返回地球過程中出現事故,宇航員科馬洛夫犧牲。
在降落的最后階段,飛船減壓傘沒能及時打開,“聯盟一號” *** 地摔下來,減壓傘無法打開,飛船做自由落體運動,速度 *** ,科馬洛夫想活命真的太難了,最后只剩下一點遺骸。
3、1971年6月30日,對接“禮炮一號”任務完成歸來的“聯盟11號”飛船順利降落在哈薩克斯坦,本以為打開艙門迎接三名宇航員英雄,但打開艙門卻是三具尸體。
事后通過調查,飛船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返回艙和軌道分離的時候,返回艙壓力閥被震動,破壞了密封,導致艙內氣體泄漏。
而當時蘇聯設計的宇航服比較差,在艙內宇航員必須脫掉宇航服才能活動,艙內氣體泄漏意外著宇航員暴露在真空中,3名宇航員無法呼吸氧氣,再加上巨大壓力差,最后痛苦去世。
4、1986年1月28日,美國7位宇航員乘坐“挑戰者”號要進入太空,當火箭升空到73秒,飛到16000米高度時,“挑戰者”號突然爆炸,火箭連同飛船直接爆炸,7位宇航員遇難。
事故原因是一個O型密封圈,因從來沒有進行零度以下測試,火箭上升后,它在低溫下失去膨脹性,導致泄漏事故。
5、2013年2月1日,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在德克薩斯州的上空直接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陣亡。
事后調查,調查人員懷疑是“哥倫比亞號”在起飛階段掉了三塊泡沫塑料板的原因,泡沫板脫落的過程中砸到了機體上的隔熱材料,導致無法正常起到保護作用,飛機返回穿越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因為沒有隔熱材料的保護,高溫下的機體逐漸融化,最后出現事故。
這22名宇航員犧牲,全部是在起飛、降落或者地面試驗的階段喪生,至今還從未有任何一名宇航員在地球軌道上犧牲,犧牲一名宇航員,對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培養一名宇航員,需要花費多少錢?楊利偉曾經說過:如果說戰斗機飛行員是用等量黃金堆起來的,那么宇航員就是用等量的鉆石堆起來。
下面我們先來看下,培養一名戰斗飛行員需要多少錢?
當一名學員通過飛行學院的選拔后,進入飛行學院參加飛行員的“三級五階段”,三級指:院校、基地、部隊,五階段指:基礎訓練、校初機訓練、高教機訓練,改裝訓練、戰術訓練。
以前的“三級五階段”完成需要10年時間,直到2016年縮減到5年完成。
5年之后從飛行學院畢業就是軍官,所以飛行員沒有士兵,都是軍官,本科學歷畢業是中尉副連級,研究所畢業是上尉正連級,博士畢業是少校副營級。
1986年年,空軍有一份評估:培養一名合格的殲6飛行員,成本170萬人民幣,殲7成本200萬,轟炸機6成本460萬。
按照現在的價格,頂級飛行員的價值超過一架飛機,現在培養一名合格的三代機飛行員,成本不低于一個億。
按照現在每年200小時的飛行時間來計算,現在的蘇27飛行員,每年要花費1.3億人民幣,而且還不包括飛行員的工資、飲食、宿舍等保障。
所以軍隊流傳一句話:“三個農民養個陸軍,三個陸軍養個海軍,三個海軍養個空軍,三個空軍工程師,養個空軍飛行員”。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頂級飛行員珍貴和稀缺,當年錢學森可以順利回國,我們給了美國無法抗拒的籌碼,那就是用15名俘虜的頂級飛行員換的,美國知道培養一名頂級飛行員,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太多了。
而中國第一批宇航員是從空軍殲、強擊機飛行員選 *** ,經過預選、初選、復選、復查,最終選出12名預備宇航員,淘汰率高達99.99%,從飛行員選不僅可以解決成本,還可以縮短訓練周期。
宇航員由等量鉆石堆起來根據2019年的一份報告,以1克拉5萬元的價格算,1克拉是0.2克,1公斤=1千克,等同于5000克拉,1公斤=2.5億元。
按照航天員按65公斤來算,那么培養費用需要162.5億,實際情況會有出入,可能費用可能不會這么高,不會低于100億。
全球70億人口,宇航員只有400人左右,基本集中在美國、中國、俄羅斯、英法、日、加拿大、巴西等國家,說明培養宇航員難度和價值。
花那么多錢培養一名宇航員上太空,有什么意義?第一、推動科學、工業技術的發展
很多人覺得花費那么多錢,培養一名宇航員不值得,大家可能覺得航天事業離我們很遠,但是航天技術一直影響我們生活。
1、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比如衛星通訊導航、氣象預報等。
大家知道中國高鐵為何那么穩,立一枚硬幣在窗邊都不會倒嗎?因為這里用到一種技術,這項技術的發明是因為楊利偉的“恐怖26秒”共振。
2003年,神州5號返回過程中,楊利偉經歷劇烈震動,出艙是嘴角出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科學家在火箭上安裝一個叫“變能蓄壓器”裝置,能夠抑制振動,使火箭不再共振,后來這項技術被用到高鐵上,使中國高鐵能穩立硬幣,成為世界最舒服、最安全的高鐵。
2、比如美國的 *** 登月計劃,探月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帶動了很多產業,比如衛星導航GPS,帶動了超高強度和耐高溫材料、新型計算機、遙控作業,如今的硅谷都是 *** 登月的產物。
美國 *** 登月衍生了3000多種應用技術,讓美國領先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先進技術,這些都來自探月技術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讓國家工業、科技得到更好發展。
第二、增強國家民族凝聚力和榮譽感
當初蘇聯是第一個國家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整個蘇聯百姓無比高興和自豪,而美國的百姓一片哀怨。
二戰前美國工業就是世界第一,而且還從德國拉來那么多科學家和研究成果,但卻被蘇聯反超了,而蘇聯是二戰主戰場,但到頭來,卻被蘇聯搶先了,美國百姓覺得憋屈。
后來美國登月計劃成功,而且連續上去幾次,把蘇聯勢頭壓下去,通過 *** 登月,美國凝聚力更加強,百姓為國家付出也越來越多。
而我們神州五號成功發射到著陸,全國老百姓都無比自豪,有非常強烈的榮譽感,而且航天事業發展,宇航員不斷上太空,說明我們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提高,激發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
寫到最后: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宇航員無比稀缺和珍貴,而宇航員的工資并不能完全提現他們的價值,因為宇航員是軍人,他們的基本工資基本是固定,他們為了上太空,幫助中國航天世界的發展,隨時可以奉獻自己生命,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軍人。
東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
東航航班延誤的賠償標準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東航會根據延誤的時間長短和原因等因素來計算賠償金額。
如果航班延誤的時間不超過4小時,東航通常會給予每位乘客200元的補償。如果延誤時間超過4小時但不超過8小時,東航會給予每位乘客400元的補償。如果延誤時間超過8小時,東航會給予每位乘客更高的賠償金額,通常在每小時100元至200元之間。
此外,如果延誤的原因是東航自身的原因,如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東航可能不會對乘客進行任何補償。但如果是因為乘客自身的原因,如誤機、提前退機等,東航可能會根據情況對乘客進行相應的補償。
總之,東航對于航班延誤的賠償標準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乘客可以在乘坐東航航班前了解相關政策,以便在遇到延誤時能夠得到相應的賠償。
中聯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
因航空公司原因在起飛地延誤超過4小時(不超過8小時)賠償200元,延誤超過8小時賠償400元”
稱之為最“標準”,是因為有半數航空公司選擇了這一賠償標準。上至國航、南航、海航等大型航企,下至昆明航、東海航、青島航等地方航企都選擇了這一賠償標準。
因航空公司原因在起飛地延誤超過4小時(不超過8小時)最低賠償200元,延誤超過8小時最低賠償400元”
東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賠償標準可謂是最“土豪”的賠償標準,航空公司只設定了最低數額,這意味著旅客實際得到的賠償可能超過200元或400元。同時,相比國航、南航等國有航企,東方航空的補償條件中多了“商務”造成的航班延誤或者取消這一補充條件。
無論何種原因航班延誤或取消,航空公司不提供經濟補償”
包括春秋航空、長安航空、桂林航空、北部灣航空、中國聯合航空、西部航空、烏魯木齊航空七家航企在內,都明確表示不對旅客進行經濟上的賠償,僅提供餐食或住宿補償。選擇這一賠償標準的航企多數是低成本航空,所以也并非不可理解
好了,文章到這里就結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航天基地征收補償標準和中聯航飛機延誤賠償標準?問題對您有所幫助,還望關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