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法律監督:理念、機制與改革作者簡介
向澤選,1965年8月出生于湖南沅陵,擁有法學博士學位,是一位資深的法學專家。他目前擔任職務包括檢察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同時是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的副秘書長,以及中國行為法學會法律語言研究會的副會長。他的專業背景豐富,涵蓋了刑事法學、刑事訴訟制度和檢察制度等多個領域。
張智輝,1954年出生于陜西武功。1978年9月,他在軍隊服役6年后,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1981年底以優異成績提前畢業并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師從高銘暄、王作富教授,專攻刑法專業碩士學位。1984年底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后,他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工作。
法律監督的深入探討在《法律監督:理念、機制與改革》一書中得到了新穎的闡述。該書從理論與實證兩個維度,詳盡剖析了法律監督的運作機制、制約機制、保障機制以及評估機制,全方位地揭示了其在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和支撐國家法治統一價值中的重要作用。
《轉型社會的法律監督理念、制度與方法(套裝共3冊)》是一部深度探討檢察制度的力作,作者以其30多年的人民檢察工作經驗,對檢察理論與實務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總結。這套書籍分為六個核心章節: 檢察理論篇,深入剖析了法律監督的理論基礎,為理解檢察工作的本質提供理論支持。
法國刑事訴訟法作者簡介
1、法國法學界的重要人物,貝爾納·布洛克教授,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在巴黎一大(索邦大學)享有盛譽。他深受著名法學家喬治·勒瓦索先生的教誨,其學術視野廣泛,涵蓋了刑法、民法與商法等多個領域,充分體現了他所倡導的“法學一體”理念。被譽為“多學科全才”的他,刑事法學的研究尤為深入且具有影響力。
2、羅結珍,一位安徽望江縣的學者,于1965年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深造,1972年畢業后留校擔任教師。1972年冬至1975年春期間,她在我國援助的幾內亞醫療隊中擔任翻譯。1984年至1986年,她在巴黎“高等經濟商業學校”(ESSEC)進修,專攻民商法與旅游法。
3、鄭旭,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的一位才華橫溢的副教授,擁有法學博士學位并擔任碩士生導師。他在2002年取得了英國華威大學的碩士學位,并在1999年和2003年分別赴美國進行學術交流,豐富了他的學術經驗。他的教學領域廣泛,包括外國刑事訴訟法、中國刑事訴訟法以及證據學等專業知識。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
1、法律主觀:刑事訴訟法 的基本理念如下 刑事訴訟 的基本理念 (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 懲罰犯罪是對國家 刑罰 權的賦予,保障人權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規制。
2、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訴訟效率三個。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 (1)懲罰犯罪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賦予,保障人權是對拆滾野國家刑罰權的規制。(2)當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發生沖突時,犯罪控制模式往往選擇懲罰犯罪,正當程序模式則往往選擇保護人權。
3、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了三大類體系:第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犯罪分子的行為是極其可惡的,影響了人民的生活,也增加了社會不和諧的因素,所以必須嚴懲犯罪分子,不可放過一個。保障人權則是國家一直以來的對國家刑罰權的規制。第二,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