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社會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的責任也是不容忽視的。在中國,法律規定了家長應對未成年人犯罪承擔的責任,但實踐中如何執行這些規定卻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法律規定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三條,未成年人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律追究其刑事責任。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有過錯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此外,司法解釋也對家長責任做出了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6年聯合發布的《關于依法懲治未成年人犯罪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致使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應當依法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二、實踐案例
在實踐中,家長因未盡到監護職責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并不多見。但是,有些案例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2018年,江蘇省蘇州市一名未成年人盜竊了一輛電動車。經查,該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并未盡到監護職責,未對其進行管教。法院認為,該監護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終判處其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
2019年,廣東省深圳市一名未成年人盜竊了一部手機。經查,該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未對其進行管教。法院認為,該監護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終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個月,緩刑六個月。
這些案例表明,家長未盡到監護職責,致使未成年人犯罪,是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這也提醒家長要認真履行監護職責,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應如何追究家長責任,需要根據法律規定和實踐經驗進行探討。家長應當認真履行監護職責,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同時,司法機關也應當依法對家長進行懲罰,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