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法院和解協議簽訂后還可以起訴嗎知乎
1、調解協議的簽署并不意味著放棄訴訟權利。即使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如果一方反悔,他或她仍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調解協議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如果調解失敗,任何一方都可以基于原有的訴訟請求向法院提起訴訟。
2、和解協議簽訂后是否可以起訴,這取決于協議的具體情況: 對于普通第三人達成的調解協議,簽訂后若一方反悔,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對于仲裁機構制作的調解協議,如果一方反悔,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變更或撤銷協議,或者請求確認協議無效。此時,需要提供證據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
3、不過具體還是要看當時和店家商量的結果。被騙簽訂的協議是可撤銷的,受欺詐方可以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欺詐事實后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申請撤銷。合法有效的合同應該是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雙方當事人在真實意思表達之下簽訂的不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的協議。
4、離職證明上有“自愿”倆字,簽名之后無法仲裁,可以備注:公司單方面解除勞動關系,非本人原因離職。
5、責任劃分完畢后交警會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并送達雙方當事人,交警會給事故的雙方當事人做和解工作,如果和解成功,雙方就簽訂和解協議,如果調解不成功,則傷者一方可就交通事故起訴侵權一方。
檢察院不起訴找關系能辦嗎知乎
被害人對于人民檢察院不起訴的決定不服,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就是被害人手中有證據可以證明被不起訴人侵犯自己的人身或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時,而人民檢察院則作出不起訴的決定,被害人對這一決定又不服時,被害人可以不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實踐中,您在遭遇刑事迫害并向公安機關報案后,如果公安機關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但是檢查決定不起訴時,您可以向上級檢察院申訴,或者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但此時您需要有足夠證明犯罪事實的證據才行。
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基本不行,因為法醫不是吃素的,人家就是乾這個的,你能想到的,法醫想不到?醫生想不到?還是其他人想不到? 這里說一下,是醫生給你看病情,法醫給你鑒定。要明確這點,法醫通過醫生的病歷給你鑒定,而不是法醫親自拿著X光看你有沒有骨折,有沒有瞎。
在核準追訴期間,對犯罪嫌疑人可采取強制措施或批捕,偵查不停止,不起訴。報請核準追訴的案件,在此期間,偵查機關可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對提請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必須追訴且符合法定逮捕條件的,可依法批準逮捕。未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不得對案件提起公訴。
欠錢被起訴了確實沒有錢還會坐牢嗎
1、法律主觀:欠錢被起訴了確實沒有錢還不會坐牢,因為欠款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當事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所以不會坐牢,當事人因為欠款被起訴的,首先應當積極應訴,可以與債權人協商分期償還,否則如果根據生效的法律判決,義務人依然不履行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2、欠錢不還,不會坐牢。因為欠錢不還不屬于刑法的調整范圍,而歸民法調整。因此,欠錢不還,不會觸及刑法,也不會負刑事責任。但是,對方起訴你還錢,當判決你還錢的民事判決書生效后,對方申請強制執行,而你拒不執行的,這時,會涉及觸犯刑法,涉嫌拒不執行判決罪。
3、如果債權人去法院起訴債務人,法院判決債務人如期給付欠款,債務人沒有履行生效判決的,債權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如果確實沒有能力給付,可以對債務人進行司法拘留,一般不超過十五天。如果債務人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涉嫌拒不履行生效判決裁定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4、律師解不會。欠銀行的錢,沒錢還一般不會坐牢。但是銀行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維護其債權。如果銀行勝訴,而欠款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的,則銀行可以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中國的法律一共有多少條?
1、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時效知乎:民法典一共7編、1260條。民法典是包含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刑事訴訟時效知乎,《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刑事訴訟時效知乎,《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刑事訴訟時效知乎的百科民法叢書。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有七編、共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編、物編、合同編、人格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責任編),以及附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刑事訴訟時效知乎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一共七編,一共一千二百六十條。七編的內容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條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4、截止2024年3月22日,法律法規的數量總數約為50萬條(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規)。根據中國法律門戶網法律法規庫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