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南寧老祠堂拆遷補償標準,以及廣西第一大姓祠堂對應的知識點,文章可能有點長,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閱讀完,增長自己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可以解決了您的問題,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
南方的宗族祠堂是否比北方多為什么
我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說,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不信請到我們湛江來,帶你去農村看看。除了各種大宗小宗,還有各種公祠。有的顯赫的祖先,從湛江開始開枝散葉,子孫后代總人數高達20多萬人,宗祠更是分布在廣東、海南、廣西各地,甚至在東南亞也有。
其實廣東這邊的宗祠,最早也是源自中原。就像我的祖先,雖然族譜上記載著是南宋末年從福建莆田遷移而來。但福建莆田也是個中轉站而已,最早大家應該是在山西和河南一帶。我的母語雷州話屬于閩南語系,而閩南語又被稱為河洛話,意思是黃河洛水一帶的語言。所以宗祠這樣的傳統文化,總的來說,是源自于中原的古漢族文化。
那么為什么現在北方的宗祠沒有南方的多呢?準確的說,為什么沒有廣東和福建的多?我覺得有四個原因。一是北方是古代和近現代戰場的主要地點,宗祠建筑被破壞的比較多。二是北方人的性格比較開放,對傳統的東西看的開,對外來的文化接受快。三是在一些運動中,北方的宗祠毀壞得更嚴重一些。四是北方人的流動性較大,到外地定居之后,將家鄉的傳統習俗看的比較淡。
其實我認為,宗祠在某種意義上是有積極的作用,比如讓同宗同族的人凝聚力更強,資源更加互惠。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以強欺弱、重男輕女,或是以姓氏來劃分小團體等,不利于整個區域的和諧團結。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宗祠文化也需要得到提升和改進。比如用法律來解決宗族間的矛盾越來越普及。而珠三角一帶的有些宗祠,新生女孩開始進入族譜,也可以參加點燈活動。在湛江,女性在農村地位也越來越高,女孩也可以參與村里的各種宗族活動,學習成績好的還會成為宗族的驕傲,并給予嘉獎。我想這也應該是進步的體現吧。
福建最牛祠堂
福建最大、保存最好的宗祠,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李氏大宗祠,也叫火德公祠,位于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
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是李氏后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建造的宗祠,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也是中國客家地區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宗祠之一,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李氏大宗祠的始祖李火德·
客家人原是中原地區移民的后代,歷史上為躲避戰亂饑荒,經歷了五次大遷徙。顛沛流離、艱難困苦中,客家人形成了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祠堂是這一意識的集中體現。
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八代孫,但到他這一代,只是尋常百姓。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李火德隨父親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福建寧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戰亂不斷,父親李珠動員兒子們外遷,并寫下“繼先續后,根枝一處,綿遠世澤,舉祖流芳”的紙條交給兒子們。
宋末,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汀江來到上杭豐朗,“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美”,于是在豐朗定居下來。不久,哥哥木德繼續外遷,李火德留在豐朗,開枝散葉。
李火德后裔第二代從豐朗村遷到了上杭稔田鎮大湖村,后又遷到永定的湖坑。第八代時又遷到閩南平和小溪西山,成為閩南李氏始祖。后來又從閩南遷居到東南亞各國。李火德后裔第二代從豐朗村遷到了上杭稔田鎮大湖村,后又遷到永定的湖坑。第八代時又遷到閩南平和小溪西山,成為閩南李氏始祖。后來又從閩南遷居到東南亞各國。
李火德的另一支后裔則沿著汀江到達廣東、廣西,或進入浙江,后因“湖廣填四川”進入四川;第三支則尋找先民足跡回遷江西、湖南一帶。
·李火德后裔遍布海內外·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李火德后裔分布在我國十余個省份及東南亞各國。
廣西第一大姓祠堂
老口村黃氏宗祠。
老口村黃氏宗祠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口村黃氏宗祠位于西鄉塘區石埠街道老口村三民坡,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
整個建筑坐西朝東,三進二天井二廂房布局,其中一進為光緒19年重修。
我們一家在杭州定居,廣西老家修祠堂讓我們出錢合理嗎
感覺問這個問題,你不算是廣西人。真的是兩廣人。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村里需要修祠堂或者廟堂。只要通知到都會很樂意接受的。
喝水念鄉,那就是根。合不合理,你自己心中有桿稱,自己說了算。也沒有人拿槍指著你,一定要你出。
廣西黃氏祠堂對聯
1、上聯:祖功宗德流芳遠。下聯:子孝孫賢世澤長。
2、上聯:燕翼貽謀承后裔。下聯:鳳毛齊美耀前人。
3、上聯:光前振起家聲遠。下聯:裕后遺留世澤長。
4、上聯:祖祖德流芳思木本。下聯:宗功浩大想水源。
5、上聯:樹發千枝根共本。下聯:江水源同流萬派。
6、上聯:祖德振千秋大業。下聯:宗功啟百代文明。
關于南寧老祠堂拆遷補償標準,廣西第一大姓祠堂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