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給大家聊聊關于宋朝拆遷補償標準,以及宋英宗皇考之爭結果?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錄
*** 淵之盟對宋朝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
*** 淵之盟,對當時的宋朝經濟文化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武備廢弛有亡國隱患。盟約結束了宋遼25年的戰爭。簽訂地點: *** 州(河南濮陽)。
大致內容是:兩國以兄弟國相稱,宋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邊境開設榷場,展開貿易。
本來遼軍來勢洶洶,蕭太后舉全國之力南下,然一路上戰事并不順利,蕭撻凜戰死更促成了和談的步伐。
關于 *** 淵之盟有評價對遼宋經濟文化發展大有裨益,也有人認為城下之盟,有辱大宋。
盟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軍事部署,宋朝在北方的軍事防御力量減少,而遼也大力學習中原文化,國內的尚武之風被削弱。
宋朝在不斷縮減軍事部署,撤走部分軍隊的時候,忽略了一件事長城防線守不守?因為沒有人能保證宋遼一直和平。如果遼單方面撕毀盟約,那么宋朝該怎么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希望拿回幽云十六州(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北部地區),幽云十六州一直在遼的手里,遼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對中原北部來說是巨大的威脅。
宋真宗對 *** 淵之盟非常有信心,為政后期,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祭祀封禪上,邊關軍事力量不斷削弱。遼圣宗也著手和平發展,減少在幽云十六州的兵力,大宋更是放松,邊境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宋朝國內武備廢弛,大談太平,遼國基本實現與中原文化大融合,武備也大大削弱,不能與蕭太后時期相提并論。遼天祚帝70萬大軍被金完顏阿骨打的2萬大軍所破,黃龍府一戰,遼朝走向了滅亡。
大宋即將面對滅國之敵,金朝。 *** 淵之盟帶給宋朝君臣一種意識傾向:花錢買和平,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動用武力,畢竟戰爭花費遠遠超過歲幣。
宋夏之戰更是證明了這點,李元昊繼位帶領黨項人(青海湖地區)建國“大夏”,想擺脫宋朝的控制。宋仁宗下令懸賞捉拿李元昊,準備重拳出擊,宋夏之戰開始。三場大戰,宋朝均以失敗告終,西夏險勝,但是國庫空虛武力支撐更久的戰爭消耗。這時宋朝繼續打擊,西夏早晚潰敗。
但是宋仁宗此時決定議和,不愿再起戰事,生靈涂炭,給西夏一些錢財讓他消停下來。主戰派想一鼓作氣消滅西夏的念頭只得作罷。
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五萬兩,絹十三萬匹,茶二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二萬二千兩,絹帛等二萬三千匹,茶一萬斤。《慶歷議和》
這又是花錢買和平。
宋夏交戰之際,遼也沒閑著,正值遼興宗剛繼位,他想把內部矛盾轉化出去,興兵南下,奪取關南(河北白洋淀一帶)十縣,這算是撕毀 *** 淵之盟了。接著遼派出使者到宋朝交涉,主要提出四個問題,關南之地周世宗之前屬于遼;太祖趙匡胤北伐欲拿下幽云十六州是不義之舉;遼夏有親,宋對夏用兵之前應通知遼;宋在遼的邊境有增兵。
可以說這四個問題是“沒事找茬”,無中生有,宋遼再次達成協議:在 *** 淵之盟基礎上,再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并且把“贈”歲幣改成“納”歲幣,一字之差,意義差別巨大,“納”一下子把宋的地位置于遼之下。
當宋只想著不打仗,有點無底線退讓,與金人對峙,也一樣是花錢買和平,買了一座空蕩蕩的幽州。宋朝也不是沒人認識到隱患。宰相富弼上書宋仁宗。
輕敵妄戰,不為預備,致二敵連禍,為朝廷深憂,今又欲以茍安之勢,遂為無事,二敵各獲厚利,退而養勇,不數年相應而起,則無復以金帛可啖而盟誼可納也。
但是宋朝一直逃避戰爭,加上遼國衰微,更加放松警惕。金人滅遼,是宋徽宗時代,他并沒有趁機奪取幽云十六州,做好御敵準備,而是做一個無心國事,專注于藝術的皇帝,也敲響了北宋滅亡的喪鐘。
如果當年宋真宗誓死拿下幽云十六州,固好長城防線,中原就沒有后顧之憂,金人也不能輕而易舉地踏進中原。 *** 淵之盟讓北宋統治者放松對北境的武備,乃至幾代皇帝習慣拿錢買和平。
*** 淵之盟最明顯的益處就是北宋經濟得以大發展。
養兵之費在天下十居七八
宋遼連連戰爭,國庫空虛,講和也是形勢所迫。首先人口在趙匡義時480多萬戶,到宋仁宗年間已經增長到1200多萬戶。 *** 淵之盟之后,北宋大力鼓勵農耕,不斷開墾土地耕種,從唐朝八百多萬頃發展到仁宗年間一千四百多萬頃。
除了傳統的農作物,茶葉、棉花、蔗糖以及養蠶種桑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宋朝斗茶之風盛行。興修水利更是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發行紙幣便于貿易流通,宋朝的瓷器,暢銷海外,有名的例如景德鎮。宋朝的海上巨輪載重達三百多噸,即使幾百年后的哥倫布航船載重也就一百多噸。
設置了市舶司或市舶務,管理航海貿易船只。宋朝經濟大發展,卻沒有攢下錢,因為冗官、冗軍、冗費嚴重占用了國家收入。王安石變法也無法改變全國的局面。
*** 淵之盟之后。宋朝的文化也進入多元化大發展時期,之前一直延續唐朝的文化。文豪輩出,唐詩宋詞,宋時期,詞的創作達到了巔峰。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位。
“勾欄瓦舍”也興起于宋朝,人們在里面說書、唱曲,是宋朝大型娛樂場所。
北宋書法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繪畫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為代表。史學方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朱熹的《通鑒綱目》、鄭樵的《通志》,官方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等。
*** 淵之盟之后,宋朝實行經濟文化大包容,百姓生活要穩定許多。不過作為統治者應當居安思危,好好利用和平時機,去除自身弊病,增加實力,要有“不戰而屈人之兵”。
*** 淵之盟對宋來說,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反而適得其反,武備廢弛,埋下亡國隱患,雖然經濟文化得以發展,但是自身弊病沒有去除,國庫依然不富足,軍事力量也是一個政權立命根本,卻沒有抓起來。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注定這個王朝是虛弱的, *** 淵之盟更是給了這一思想發展的溫床。
南宋折二排名前十名?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鑄,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小平有鐵錢,版式較多。建炎通寶鑄量較多,普通小平錢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小平背川市場價格在1000元左右,普通折二最為多見,市場價格在10元左右,“點建”系列較為少見,小平、折二價格在2000元左右,折三點建價格在6000元左右。
折二點建
小平背川
折三點建
小平對錢
小平
2、建炎元寶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鑄,僅見小平錢,錢文篆、隸成對,罕見。建炎元寶鑄量極少,存世罕見,被評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市場價格在15萬元左右。
3、建炎重寶
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鑄,僅見折三篆書一種,建炎重寶較為少見,鑄造亦較精美,目前市場價格在7000元左右。
4、紹興元寶,通寶
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有小平、折二,銅、鐵均有,銅錢官鑄小平較稀見。紹興元寶官鑄小平銅錢較稀見,目前市場價格在1萬元左右,折二常見,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另有鐵錢,不多見。
紹興通寶小平銅錢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折二多見,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折三、折十旋讀大錢,形制類似大觀通寶折十,存世罕見,為古錢名珍,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母錢
小平
折十
5、隆興元寶,通寶,重寶
南宋孝宗趙昚隆興年間(公元1163~1164)年間鑄,銅錢僅見折二,鐵錢有小平,隆興元寶存世較建炎、紹興少見,品好者難覓,目前折二銅錢市場價格在150元左右,另見一種隆興元寶金質小平,系賞賜錢,非行用品。隆興通寶鐵錢存世少見,目前市場價格在1000元左右,但真品難覓。隆興重寶為孤品。
重寶
折二
6、乾道元寶
南宋孝宗趙昚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鑄,有小平、折二,銅、鐵均有,版式眾多,另有乾道通寶和乾道重寶。乾道元寶折二光背存世較多,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折二背正對錢較少見,市場價格在5000元左右,鐵錢版式較多,普通小平鐵錢價格50元左右,折二價格30元左右。
背裕鐵錢
折二大字
金
背“正”
母錢
7、乾道通寶,重寶
乾道通寶僅見小平楷書鐵錢、折二篆書背安鐵錢和折三型銅錢,銅錢罕見,鐵錢亦頗不易得,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乾道重寶據傳為江西出土,目前為僅見,該品后出現在2010年嘉德秋拍古錢幣專場,成交價格為50.4萬元人民幣。
8、純熙元寶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冬至,改明年年號為純熙,僅六天后又改為淳熙,由于當時通信不便,舒州同安監在得到改元淳熙的詔書時已預鑄了部分“純熙元寶”小平背同鐵錢,存世罕見。純熙元寶雖不是南宋鐵錢中最罕見的品種,但因鑄造背景特殊,具有很高的綱目地位,2008年嘉德春拍一枚純熙元寶小平背同鐵錢,成交價格為43.68萬元。
9、淳熙元寶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至十六年(公元1174~1189年)鑄,銅、鐵兩種,有小平、折二、折三,背錢局或星月文等,淳熙七年起背記年,自七至十六。自此銅錢錢文向單一化宋楷體發展。鐵錢折二背文自春十至春十六,同十五至十六。淳熙元寶品類繁多,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折二背正市場價格在5000元左右,折二楷書、隸書背泉價格在300元左右,篆書背泉在4000元左右,普通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折二鐵錢在30元左右。另見有折三型銅錢,疑為鐵母,稀見,市場價格在5萬元左右。
折二背泉
折二背同十二鐵母
折二背正
折二背星月小字篆書
10、淳熙通寶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鑄,僅見鐵錢,有小平、折二,同時鑄有淳熙元寶。淳熙通寶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200元左右,折二鐵錢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
11、紹熙元寶,通寶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鑄,銅、鐵均有,鑄工較精,另有紹熙通寶。面文“紹熙元寶”,有楷書、篆書兩種書體,背有記年、記監等。紹熙元寶鑄量較大,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普通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60元左右,折二鐵錢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折三鐵錢市場價格在80元左右,另有折五型背四試鑄,罕見。
折二背光二鐵錢
折二背定三篆書鐵母
折二背春四鐵母
12、慶元通寶,元寶
南宋寧宗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造,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銅、鐵均有,種類較多,另有慶元元寶。慶元通寶種類較多,銅錢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折三背記年“四、五、六”市場價格在300元左右,折三背記年“三”屬試鑄性質,存世稀少,市場價格在2.5萬元左右,另有折五型背“永”大錢,瘦金體書,罕見,普通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折二、折三鐵錢在30元左右。慶元元寶鐵錢不難見到,均為鞏州惠民監鑄,普通品種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
通寶折二背二
慶元通寶背四
折三光背
13、嘉泰通寶,元寶
南宋寧宗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年)鑄,楷書面文,有小平,折二紀年錢,折三錢光背無文,又有小平、折二鐵錢。嘉泰通寶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折三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普通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60元左右,折二鐵錢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嘉泰元寶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普通折二鐵錢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折三鐵錢市場價格在40元左右,鐵母稀見。
折三
14、開禧通寶,元寶
南宋寧宗朝時韓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戰爭。宋寧宗時,韓侂胄漸掌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宋寧宗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支持韓侘胄的抗金政策。開禧二年(1206),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宋軍紛紛出擊,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屬安徽)、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李爽率部攻壽州(今安徽鳳臺)、江陵府(今屬湖北),副都統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統制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
然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上述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斬韓侂胄等人而未果。開禧三年(1207),吳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勢也漸平穩,金大將仆散揆又病死軍中,形勢對宋有利。但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胄,宋、金罷兵議和。嘉定元年(1208),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折二背漢元鐵錢
15、圣宋元寶,重寶
南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鑄,僅見折五鐵錢,較為稀見,目前僅發現一種,因是鐵錢,知名度較低,但實際殊不易得。
圣宋重寶背利壹五鐵錢
圣宋重寶背川壹五鐵錢
16、嘉定通寶,元寶
“開禧北伐”失敗后,主和派得勢,宋金達成和議;南宋破棺取韓侘胄首級函至金廷以換取失地,每年增加歲幣絹、銀各三十萬,并賠償戰爭賠款犒師銀三百萬兩,金罷兵把大散關及濠州歸還南宋,雙方維持舊有疆界,史稱此為“嘉定和議”。之后,寧宗安于一時之穩定,怠于政事,由史彌遠任宰相,長期專擅朝政,官場中結黨營私,腐敗奢靡,政治更加黑暗。
是時,地處漠北的蒙古汗國崛起,成吉思汗大舉南侵,進掠金國境地。在蒙古軍的進逼之下,金不得已把都城從中都(今北京)遷到汴京(今開封)。南遷后由于疆土日漸縮小,國用不足,財政困窘,金采取了北面失地南面擴張的方法,開始攻侵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分路進攻,遭到宋軍反擊。戰爭伊始,寧宗惑于和戰之爭議,瞻前顧后,生怕重蹈覆轍,不敢對金宣戰。后看到邊關將士屢屢獲勝,各路抗金義軍紛紛涌起,遂下詔伐金,開始了宋金之間持續六年之久的戰爭。自開禧、嘉定以來,由于巨額軍費及賠款帶來的財政危機日趨嚴重,朝廷逐漸拋棄了穩健的貨幣政策,除大量發行楮幣外,又廣鑄銅、鐵錢以應市用。其幣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文有通寶、元寶、重寶等,尤以川爐所鑄“嘉定諸寶”最為特色,寶文名稱達十幾種之多。
嘉定通寶是南宋寧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鑄造,有小平,折二銅錢及折二,折五鐵錢,背文紀年、紀監等,鐵錢除通寶外尚有元寶、重寶、崇寶、正寶、全寶、永寶、安寶、真寶、之寶、萬寶、隆寶、洪寶、新寶、泉寶、大寶、珍寶、至寶、興寶、封寶等計20種,寶文之多前所未有。嘉定通寶銅錢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普通折二鐵錢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折五鐵錢市場價格在80元左右,在其他寶文的鐵錢中,嘉定隆寶背三,嘉定泉寶背月孕雙星,嘉定大寶背月孕雙星,嘉定封寶背權五均為鐵錢珍品,罕見。嘉定元寶折十銅錢鑄造精美,應是當時的足值貨幣,今多見傳世品,目前市場價格在1萬元左右,折五型銅錢罕見,國內暫無上拍記錄,普通鐵錢市場價格在30~80元。
嘉定永寶
嘉定元寶
萬寶
洪寶
真寶
17、寶慶元寶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鑄,鑄期僅7個月,僅見小平、折二、折三鐵錢,較為少見。
據《宋史·理宗本紀》載“寶慶元年七月,乙酉。詔行大宋元寶錢。”可知寶慶元寶錢鑄于此詔令下達之前的寶慶元年(公元1225)元月至七月間,因鑄期短,故均少見。
小平錢僅有背漢月一種,為漢陽軍漢陽監所鑄。出土于江蘇。折二錢僅見定二一種,折三錢有背定及背惠類。定指嘉州豐遠監,惠指邛州惠民監,又有背寶三者,未見實物。出土于四川。寶慶元寶鐵錢市場價格在300~600元左右,屬較少見的品種,鐵母罕見,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寶慶元寶背漢月鐵母成交價格為51.75萬元。
18、大宋元寶,通寶
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年間(公元1225~1227)鑄,國號錢,有銅、鐵兩種,背有記年、記監、記值等,大宋元寶小平光背市場價格在300元左右,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小平、折三鐵錢市場價格在60元左右。大宋通寶小平鐵錢僅見背漢三一種,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折十銅錢罕見,錢文、鑄造均精美,為古泉名譽品,估價在25萬元左右。
19、紹定元寶,通寶
南宋理宗紹定年間(公元1228年~1233年)鑄,有銅、鐵兩種,紹定通寶小平、折二背記年銅錢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小平鐵錢市場價格在80元左右。紹定元寶折五背五鐵錢市場價格在300元左右,折十型銅錢罕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枚,國內暫無上拍記錄。
20、端平通寶,元寶,重寶
宋理宗趙昀,太祖10世孫,山陰尉趙希盧子。寧宗原立趙詢為太子,后趙詢夭折,另立宗室子趙宏為太子。趙宏因與權臣史彌遠不和,又被史彌遠廢黜。史彌遠從浙東訪得趙昀,便將他接回臨安,由寧宗收為養子,在宮中受教育,后封為沂王,立為太子。寧宗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閏8月病死,他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慶”。
理宗即位后,仍由史彌遠專權,他只顧沉湎于酒色,享樂于后宮。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史彌遠死后,他才親政。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南宋聯合蒙古攻滅了金朝。又乘蒙古軍主力北還之際,向蒙古人發起了進攻,幾乎沒有經過戰斗就重新占領了原北宋的西京、東京、南京(今河南洛陽、開封、商丘)。不過很快就被蒙古軍所驅逐,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決定南下征服宋朝,從此拉開了蒙宋戰爭序幕。
南宋理宗趙昀端平年間(公元1234~1236年)鑄,有小平、折五兩種,小平為鐵錢,端平通寶小平鐵錢僅有背春元一種,較為稀見,折五鐵錢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折五銅錢存世較多,主要有長平和短平兩種版別,市場價格在200元左右,長平版有母錢,市場價格在1萬元左右。
端平重寶存世少見,目前市場價格在3萬元左右,另見有折十型端平重寶大錢,罕見。端平元寶小平光背市場價格在800元左右,小平背元在400元左右,折五鐵錢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折十鐵錢稀見。
21、嘉熙通寶,重寶
南宋理宗嘉熙年間(公元1237~1240年)鑄,銅錢有小平、折二,鐵錢有折五,折十。嘉熙通寶小平、折二背記年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折五鐵錢市場價格在400元左右,折十鐵錢稀見,市場價格在1000元左右。嘉熙重寶鑄造較精,存世較多見,目前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
22、淳佑通寶,元寶
南宋自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發動大規模侵宋戰爭,川蜀地區的宋軍始終處于劣勢;蒙古軍曾數次攻入四川境內,每次都是大肆燒殺擄掠,滿載財物北退,猶如出入無人之境。全川幾乎遍遭蒙古軍鐵蹄蹂躪,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毀壞。
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窩闊臺病死,蒙古內部一度發生汗位繼承權的爭斗,蒙宋雙方的戰爭也就此暫告一段落。
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理宗詔命南宋著名軍事家余玠出鎮四川,全面負責四川地區的軍政事務,余玠曾慷慨自許,十年內手攜全蜀歸還朝廷。其蒞任期間,曾大革弊政積習,屯田積糧,教練軍旅。并在帥府衙門左側設招賢館,廣納賢才,提出“集眾思,廣忠益”的口號。尤其是采納冉琎、冉璞兄弟“擇險、任人、積粟、駐兵、徙城”之建議,遷合州(今四川合川)于釣魚山,筑城建壘,使之成為軍事重鎮;后又陸續修建了十余座堅固的山城作為軍事要塞,并將各州治所移入山城,廣積錢糧財物,以策對蒙古軍之侵犯。
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古諸王推戴蒙哥為大汗。權柄歸一,蒙哥開始積極實施滅亡南宋的戰略。次年,蒙古軍進入吐蕃,進而又攻滅大理,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對南宋的包圍形勢。而這時理宗卻聽信讒言,自毀長城,罷免守蜀有功的余玠官職,召其回朝,余玠迫于無奈服毒自盡,此時南宋將面臨蒙古軍發動更大規模入侵的嚴峻時刻。
淳佑錢南宋理宗淳佑年間(公元1241~1252年)鑄造,有小平、折二、折三及背當百數種,鐵錢僅見背當百者,南宋至此未有鐵錢鑄行,淳佑通寶小平、折二、折三銅錢均為試鑄性質,背決文,存世稀見,小平市場價格在3萬元左右,折二、折三市場價格在8萬元左右,背當百銅錢有大、小二種,大型市場價格在3000元左右,小型在2000元左右,背當百鐵錢市場價格在500元左右。淳佑元寶小平、折二背記年多見,鑄工較差,市場價格在20元左右。
當百小型
淳佑通寶小平
當百小樣大字光背
23、皇宋元寶
南宋理宗寶佑年間(公元1253~1258年)鑄,非年號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銅錢。皇宋元寶存世較多,但少于北宋所鑄“皇宋元寶”,小平、折二光背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背記年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
24、開慶通寶
南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次年改元景定,鑄量較少,分小平、折二兩種,背“元”字記年。開慶通寶小平市場價格在150元左右,折二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
25、景定元寶
南宋理宗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有小平、折二兩種。景定元寶小平、折二光背市場價格在100元左右,背記年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
26.咸淳元寶南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3~1274)鑄,有小平、折二兩種,因南宋恭帝以后未見鑄錢,故此為宋代最后一種鑄錢。咸淳元寶鑄造不精,小平、折二背記年(元至八)市場價格在30元左右,近年新發現折二背“九”銅錢,直徑較一般折二為大,應屬試鑄,罕見。
折二背八
折二背九折二試鑄原母
附:臨安府錢牌
南宋末年因通貨膨脹, *** 鑄行的虛值錢牌,分銅、鉛兩種,呈條形,上端有圓穿。正面鑄“臨安府行用”五字楷書,銅牌背銘“準二佰文省”,“準三佰文省”及“準五佰文省”,鉛質面額較低。“省”意“省陌”,即以不足百數這錢作百數使用。存世均罕。正面均鑄錢文“臨安府行用”五字楷書,銅質牌背銘“準二佰文省”,“準三佰文省”及“準五佰文省”;鉛質則低額,記“準一十文省”“準四十文省”等。
目前發現的面值有十文、二十文、六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數種。臨安府錢牌形制特殊,存世稀見,銅錢牌鑄造精美,為古錢名珍,2008年嘉德秋拍一枚五百文銅錢牌成交價格為13.4萬元。
臨安府行用準叁百文省錢牌
宋徽宗詩詞七言絕句?
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背景凄涼
宋徽宗頗具藝術才華,然而治理天下卻昏庸和荒唐。《水滸傳》中寫道:臨位之后,一向無事。他把朝政交由高俅、蔡京等人處理,自己沉迷于幫閑之事。
?北宋王朝重文輕武,與遼國、金國的戰斗勝少敗多,宋朝的軍事,充滿了屈辱,割地賠償求和直至北宋末年,最終被金滅亡,靖康二帝成為了階下囚。
昔日的榮華富貴轉眼成為煙云,亡國之痛,被俘之辱,說不盡的悲嘆。面對著被囚禁的館舍,受盡了精神折磨的宋徽宗提筆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文辭哀怨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七絕起始兩句是背景描寫,在北國,西北風有刺骨的寒意,而徹夜的西北風敲打著破爛不堪的囚門,吱吱呀呀的響聲始終沒有停下來,這句話突出了一個寒意。
而第二句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蕭條陋的旅館里,作者孤身一人獨坐,面對著微弱的油燈傷神,眼前的境地惡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作者的內心里只有哀怨失意悔恨。
有句話叫做落毛的鳳凰不如雞。人往高處走,而一旦走下坡路,特別是斷崖式的跌落,內心的愁思紛至沓來,第三句詩的引入非常自然,開始回首往事。
?他回望家山三千里,疑惑的何以被擄?悔恨的是自己在位時的荒唐,迷戀的是曾經的榮華富貴,悲憤的是金國的殘暴,他思念故土,內心充滿了徹骨之痛。
最后一句也是大有深意,目斷天南無雁飛。飛雁象征著南國的音訊,他期盼南宋王朝抗金復國,舊臣解救迎回二帝,然而日復一日,難復一年,他的期盼化為泡影。
宋英宗皇考之爭結果?
結果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為皇考
所謂的濮議,是指宋英宗趙曙繼位之后對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稱為皇考(亡父的尊稱)的爭議。宋仁宗無子,就把他的堂兄趙允讓的第13子趙曙(宋英宗)過繼到宮中撫養。趙曙繼位之后,按照宋朝的規定,應稱宋仁宗為皇考,但趙曙卻希望尊自己的生父為皇考。朝廷之上也因此爭執不斷,其中大臣呂誨、范純仁、呂大防、司馬光等多數派均認為應稱宋仁宗為皇考,并反對宋英宗的做法。韓琦、歐陽修等少數派則支持宋英宗,認為應稱濮安懿王趙允讓為皇考。
宋仁宗
垂簾聽政的曹太后的態度在此事中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曹太后曾一度反對宋英宗,要求宋英宗稱宋仁宗為皇考,但后來卻突然改變主意,支持宋英宗稱生父趙允讓為皇考,其原因不得而知。最后,濮議之爭的結果是少數派獲得勝利,宋英宗也如愿以償。
這場濮議之爭,宋英宗雖然取得勝利,卻為后人所詬病。畢竟,他的皇位是傳自宋仁宗,在繼位后卻做出等同于翻臉的事情來。很多人都認為他負了宋仁宗,不過,他究竟是不是負了宋仁宗,這也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宋仁宗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宋朝這種濮議之爭簡直是無聊透頂,但古人卻認為這是認爹的事情,有關孝道,比天都大。歷史上,類似宋朝濮議之爭的事情也是頻頻出現,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朝的大禮儀之爭。宋朝的濮議之爭和明朝的大禮儀之爭都是以小宗繼承大統,都是因為皇考起了爭執。
宋英宗被過繼給宋仁宗撫養,實際上他在宮中生活的時間僅有四年,即從景祐二年(1035年)到寶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的親生兒子豫王趙昕出生,宋英宗則被接出宮回到生父趙允讓身邊。從寶元二年(1039年)到嘉祐三年(1058年)濮安懿王趙允讓逝世的這19年時間里,宋英宗一直都是和生父在一起。顯然,宋英宗對生父的感情要遠遠超過對宋仁宗的感情。因此從個人情感上講,宋英宗希望稱生父趙允讓為皇考是理所當然的。
曹皇后
只是在古代,感情是次要的,最重要是大義,宋英宗占了大義嗎?宋英宗已經被過繼給宋仁宗撫養,則在名義上宋英宗理應稱宋仁宗為父親,稱自己的生父為堂伯,即他的父親就是宋仁宗。當宋英宗被接出宮回到生父身邊時,他與宋仁宗的父子關系并沒有斷,在名義上仍然是父子關系。所以,基于人情關系上講,宋英宗更傾向于自己的生父趙允讓,但他必須稱宋仁宗為皇考,才符合宋朝的孝道準則和當時的朝廷制度。至于對生父趙允讓,宋英宗可以通過其他方面進行補償,但就是不能稱皇考。
曹皇后
宋朝的濮議之爭與明朝的大禮儀之爭是有所不同:1.宋英宗是經生父趙允讓同意并過繼給宋仁宗的,這種過繼行為合法有效,符合孝道;嘉靖帝并沒有過繼給泓治帝,如果他自己同意稱泓治帝為皇考,隨便認爹,那反倒是有違孝道;2.宋英宗是繼位后才與朝臣起了紛爭,在繼位前卻只字不提,這難免讓人覺得宋英宗是為了當上皇帝才在繼位前不提,在繼位后卻翻臉了;嘉靖帝在繼位前就已經因為這個問題在扯皮了,雖然可能涉及政治斗爭,但畢竟占了大義。
可以看出,宋英宗是不占大義的。宋英宗堅持稱生父為皇考,恐怕不是糾結一個皇考名稱的問題,而是他希望他的父母能夠獲得更高的榮譽,留得身后美名。宋英宗是皇帝,他的父親也應該可以追謚為皇帝,他的母親可以追謚為后。由此可以看出,宋英宗也是一個注重感情的人。
宋英宗小時候
那么,韓琦和歐陽修等人為什么會支持宋英宗呢?韓琦和歐陽修都是一代名臣,他們顯然都很明白宋英宗并不占大義,卻全心全意擁護宋英宗,恐怕是出于對現實的考慮。早在宋仁宗時代末期,韓琦和歐陽修就屢屢上諫要求立太子。當韓琦得知宋仁宗屬意宋英宗時,韓琦等人大為高興。可見,當時韓琦等人就已經有擁護宋英宗之意了。作為支持宋英宗并一手將宋英宗扶上帝位的老臣,韓琦和歐陽修等人對宋英宗的為人也比較了解,深知宋英宗比較注重親情的。
宋仁宗和福康公主
反對宋英宗的那些大臣以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臺諫官員為主,臺諫官員的責任之一就是監察和糾正朝廷中關于禮儀的錯誤,即便是皇帝犯錯,臺諫官員也應上諫糾正。韓琦和歐陽修都已貴為宰輔,屬于權力中樞,卻沒必要與皇帝作對,反倒是迎合皇帝,討皇帝的歡心,更有利自身權力的鞏固,有利于日后工作的開展。簡單地講,韓琦和歐陽修等人只是向現實低頭而已。不過韓琦和歐陽修為達到目的,竟慫恿宋英宗外放呂誨、呂大防等反對宋英宗的大臣,手段就不太光明了。
宋英宗小時候
宋英宗之所以堅持稱生父為皇考,除了感情上他更傾向于自己的生父之外,他對宋仁宗恐怕也是有所有不滿的吧?雖然宋英宗的皇位傳自宋仁宗,但宋仁宗并非有意為之,而是因沒有兒子,才迫不得已才傳位給他。嘉祐四年(1059年),宋仁宗第十一皇女出生,宋仁宗在群臣的上諫之下,無奈同意立宋英宗為太子。恰巧宋英宗的生父趙允讓于嘉祐三年(1058年)去世,宋英宗正在服喪。朝廷卻在此時依次封宋英宗為秦州防御史、知宗正寺等職,其目的可能是試探宋英宗的態度。一旦宋英宗接受這些官職,那么朝廷就有可能進一步提出冊封宋英宗為太子,到時宋英宗就不好拒絕了。宋英宗卻以服喪為由屢屢上書拒絕,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宋英宗服喪結束,宋仁宗正式下詔冊封宋英宗為太子。宋英宗竟連上十幾個奏疏,想推辭冊封。
宋仁宗和韓琦
宋英宗為什么不敢輕易接受冊封呢?宋英宗被過繼入宮時年紀還小,不懂其中的兇險,而后被送出宮。隨著年紀增長,自然知道皇儲備胎不是那么好當的。宋仁宗一旦有了兒子,并撫養長大成人,宋英宗作為宋仁宗養子的身份就會特別尷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牽扯到皇儲之爭中來,到時甚至還會有殺身之禍。可想而知,宋仁宗的后宮每次傳來喜訊,不管生男生女,宋英宗心中都難免會不安。而宋仁宗的每個皇子的去世,不僅牽動宋仁宗的心,也牽動宋英宗的心。從寶元二年(1039年)開始的這種不安的生活,讓宋英宗深深地害怕,不管皇位的誘惑有多大,宋英宗都不敢輕易接受冊封。
歐陽修與群臣
這么看來,宋仁宗作為宋英宗名義上的父親,他是沒有盡到責任的:1.宋仁宗并沒有盡到撫養和教育的責任;2.宋仁宗的過繼行為反而給宋英宗帶來20多年的不安生活。那么宋英宗自然不會對宋仁宗有什么親情或感激之情。說到底這只不過是一種政治行為而已,宋英宗恰恰是這種政治行為的犧牲品。
所以,從個人情感上講,宋仁宗首先負了宋英宗,才導致宋英宗在繼位之后做出有負宋仁宗的行為。但這是在宋朝,宋仁宗終究是宋英宗名義上的父親,不管宋英宗是否愿意,他都應稱宋仁宗為皇考,這是毋庸置疑的。所謂的濮議之爭,也是人情和禮制的沖突,宋英宗選擇了人情,但在宋朝,禮制大于人情。
宋朝時候的遼國金國在現在哪里?
無論是遼國,金國,還是宋朝,因為戰爭的原因,其疆域一直處于變化之中,總體上來說,遼國、金國、宋朝,其疆域版圖都有一個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的過程。
就遼國而言,它是生活在中國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契丹發源于東北,唐末逐漸走向統一,916年,契丹部落聯盟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后改為“遼”,定都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石敬瑭造反,與后唐作戰,為了打敗后唐,向遼國請求支援,承諾在事成之后,割讓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給契丹,遼太宗耶律德光正愁沒機會南侵開疆拓土,立即答應,派兵南征,果然幫助石敬瑭打敗了后唐,石敬瑭遂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此對遼自稱“兒皇帝”。石敬瑭死后,其養子石重貴不愿臣服契丹,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于947年打下了后晉首都開封,滅亡了后晉。
伴隨著中原五代十國時期的亂局,和趙匡胤建立北宋的過程,這一時期,遼國至于全盛,其疆域至于整個黑龍江流域和蒙古高原,包括今天的東北三省、內蒙古中東部、朝鮮北部、蒙古全境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西至阿爾泰山,當然,還有燕云十六州,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部分,總面積達400多萬平方公里。兩宋時期,遼國的疆域是最大的。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它的建國與壯大之際,就是遼國的衰落之時。1114年,女真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隨即舉兵反遼。第二年,完顏阿骨打建國,定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國號大金,是為金太祖。
金國建國后,就以其凌厲的聲勢和百萬鐵騎縱橫南北,先滅遼,后滅北宋。其全盛時期的疆域:東到今日本海、俄羅斯庫頁島,北到外興安嶺、俄羅斯遠東地區,西到陜西、甘肅,南達秦嶺、淮河與南宋接壤。
但歷史規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盛則有衰,螳螂捕蟬,黃鶴在后。當金國滅了遼,滅了北宋,蒙古人便早已對它虎視眈眈了。隨著北方蒙古國的崛起,金國便不斷受到蒙古的侵略和擠壓,1214年,金國在蒙古鐵騎的攻打下,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1232年,蒙古攻破汴京,金國于1234年就匆匆滅亡了。
關于本次宋朝拆遷補償標準和宋英宗皇考之爭結果?的問題分享到這里就結束了,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我們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