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刑事訴訟法是職權調查主還是當事人進行主義?
1、職權主義,是指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起一個主導作用,控制著庭審的進行,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應該會看到,法院問被告還有沒有話說?有沒有補充?法官總是問東問西的,總是要求當事人說這說那的。
2、我國刑事訴訟結構的歷史變遷始于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初期以職權主義為主導,但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后,這種結構發生了顯著轉變,趨向于融合當事人主義的特點,形成了折衷主義的訴訟結構。庭審結構作為訴訟結構的核心部分,我國刑事訴訟法緊跟國際趨勢,引入了全新的庭審模式。
3、職權主義審判模式,又稱“審問式”審判模式,是指法官在審判程序中居于主導和控制地位,而限制控辯雙方積極性的審判模式。與當事人主義審判模式不同,法官的中心地位和在事實和證據調查中的積極作用,是職權主義審判模式的主要特點。
我國的刑事訴訟構造是什么主義
1、法律分析:我國的刑事訴訟構造是以職權主義為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2、法律分析:我國的刑事訴訟是混合了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吸收英美當事人主義對抗性,沿著控辯式庭審改革。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3、【答案】:C我國1979年刑事訴訟法帶有強烈的職權主義色彩,1996年刑事訴訟法吸收了很多當事入主義的內容,所以本題選C。
當事人主義,職權主義在我國刑事訴訟模式中有何體現
法律分析:當事人主義體現在程序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在民事訴訟的發動上,當事人享有各種主動權,如主張的提出、證據的提供、為證明主張的辯論權的行使及民事權利的承認處分等,并且在提交的起訴書上不列舉證據,為的是防止法院特別是法官產生先入為主之見,從而使審判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判。
公訴人在訴、辯、審三角關系中始終處于平等的一方當事人的地位,是純粹的公訴人的身份。與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不同的是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其依據的是“線型”結構的訴訟機理。
防止法官先入為主的武斷性。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要求當事人為自己的主張收集證據,進行證明,相對于職權主義中法官主動收集證據,具有客觀,防止法官先入為主的武斷性,強調以平等形式進行訴訟活動,賦予雙方當事人平等的訴訟地位、訴訟權利義務,為雙方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訴訟場地。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