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德日、英美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特點,優缺點。
一般認為英美法系犯罪構成具有雙層次的特點,即有實體意義上的犯罪要件和訴訟意義上的犯罪要件。前者指犯罪行為和犯罪意圖,后者指合法辯護。
德日刑法采取的是“三階層說”,其將犯罪構成認為是構成要件的符合性;構成要件違法性;構成要件的有責性。并且其三者具有程序上的遞進關系。這與我國的四個構成要件共同一并審查的司法程序是不相一致的。換言之,其是一個動態的構成。
這是由理論差異引起的。前蘇聯/東歐和我國刑法將犯罪構成劃分為四要件;德、日刑法劃分為三階層,英美法系刑法按照二階層(也即二要件)定義犯罪。四要件說將犯罪構成區分為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主觀方面四各方面,只有某一行為同時滿足這四個要件才有可能被評價為犯罪。
刑法理論上有以下幾種:依據犯罪的法律后果:犯罪是應收處罰的行為;以成立要件下定義:德日認為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違法、有責的行為;結合訴訟程序下定義:英美理論。
不同法系對犯罪構成的劃分各有特色。大陸法系注重階層劃分,德日體系則基于構成要件、違法性和責任。犯罪構成的核心要素包括:犯罪行為的作為或不作為形式,直接侵害的對象,行為與結果的刑法聯系,以及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如故意和過失。
揭示了犯罪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嚴格責任、代理責任和法人責任的區分,展示了責任歸屬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于理解英美刑法的體系具有重要價值。綜上所述,《美國刑法中的犯罪論原理》全面呈現了英美刑法學中犯罪構成要件的豐富內涵,為理解這些國家的刑法理論提供了深入而全面的視角。
日本刑事訴訟法圖書信息(一)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日 《日本刑事訴訟法》分為上下兩卷,原書由日本弘文堂出版社出版。上卷詳細探討了日本刑事訴訟制度的歷史變遷、刑事司法的基本理念、司法體制、法律職業的角色以及從偵查到審判的程序。
日本著名刑事訴訟法學者田口守一所著的《刑事訴訟的目的》是一部備受矚目之作。該書以刑事程序的多樣性為起點,深入探討了一系列關鍵理論議題。首先,它剖析了在自白案件和否認案件中控罪答辯程序的重要性,以及實體真實主義與這一程序如何相互作用。
對于搜查的實質條件(或稱搜查理由),《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均未作規定,只是重復強調“為了收集犯罪證據、查獲犯罪人”這一目的性要求,而這實際上是整個偵查活動的目的和任務,缺乏作為具體偵查行為(在我國搜查通常是強制偵查行為)應有的針對性。
該教材面向法學專業本科生、訴訟法專業研究生以及其他法律專業學生,旨在提供學習和研究外國刑事訴訟法的資源。本書詳細探討了德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美國、日本、意大利和英國等八個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和訴訟程序。這些國家代表了法律淵源和司法傳統的多樣性。
《法律規范匯編:刑事訴訟法》是一本由法律出版社在2008年11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為法律版司法考試口袋書系列的一部分,該書共收錄了225頁的內容。本書的正文采用簡體中文編寫,其開本為32開,便于攜帶。其ISBN號為9787503688959,條形碼同樣為9787503688959,便于讀者識別。
費用明細:學費:¥1,130,500 日本法律教育說明 日本和中國同為大陸法系,因此能夠觸類旁通。本科方面,以慶應大學為例,學生入學后先學習憲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六門導入科目,在基礎鞏固后圍繞基干科目、展開科目和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方向深入學習。
在日本執行死刑有多難
1、眾所周知,日本執行死刑極其謹慎,日本邪教頭子奧姆真理麻原彰晃,被抓之后司法程序走了10多年才終審死刑,而又過了 *** 還沒有執行。1995,在麻原彰晃的策劃下,該教成員在東京地鐵里投放沙林毒氣,造成五千余人受傷,數十人終身殘疾和死亡。
2、從法律條文上看,能判死刑的罪名有十五六個,但實際上日本一般死刑判決的基準是蓄謀殺人而且被害者要在兩人以上,一般說來日本的死刑決還是屬于比較謹慎的。
3、日本死刑為什么難執行?雖然日本是有死刑的,但是從法律條文上可以看出,能夠判死刑的罪名有十五六個,但實際上日本一般死刑判決的基準是蓄謀殺人而且被害者要在兩人以上。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