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好,相信很多人對企業環保補償標準都不是特別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下關于企業環保補償標準以及高速拓寬賠償標準?的問題知識,還望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高速拓寬賠償標準?
需要拓寬賠償標準。因為目前的高速公路賠償標準已經有十多年沒有更新了,而車輛保有量和交通事故數量快速增長,如果不及時更新賠償標準,會對事故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聲音、景觀、環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還需要考慮這些因素對賠償標準的影響。拓寬賠償標準,能更好地保障路面安全,提高道路交通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能提高人們出行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20年林地林木賠償標準?
1、防護林地補償費標準:造林當年為1000元/畝,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500~800元。
2、用材林:同防護林。
3、經濟林(果園、桑園下同)竹林:以造林、培育全過程的投入加增值或按被征用、占用前三年平均畝產值三至五倍計算。暫定投產前每畝按1500~5000元計算,投產后每畝按5000~30000元計算。
4、特殊用途林(包括國防林、實驗林、母樹林、環境保護林、風景林、名勝古跡林、紀念林、自然保護區林和珍貴樹種林,下同):以防護林的林木補償費二至三倍計算或以被征用、占用目標的實際價值計算。暫定造林當年每畝為2000~3000元,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1000~2400元計算。
5、苗木以征用、占用當前或前三年平均畝產值計算。暫定一般用才樹苗一年生苗木每畝1500~2000元,二年生苗木每畝2500~3000元,三年生以上的苗木每畝3500~6000元;珍貴綠樹苗以一般用材樹苗的林木補償費二至五倍計算或雙方面議。
6、“四旁”林木:按植樹、培育全過程的投入加增值計算。暫定一般用材樹植樹當年每株五元,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加3~5元計算;珍貴常綠樹木以一般用材樹的林木補償費二至五倍計算或雙方面議。林地上林木、苗木以外的青苗附著物、建筑設施等,按有關規定另行計算。
企業拆遷補償款如何分配?
除了鄉鎮企業,其他企業建設應當使用國有土地,所以對企業的拆遷分為兩種情況。
對于使用國有土地的企業拆遷補償,適用《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該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做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 *** 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市、縣級人民 *** 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實踐中對拆遷企業的補償一般分為以下幾部分:
一是廠房和不可移動設備的補償費用,包括:辦公室,車間等建筑物的補償費用和固定在車間內的不可移動的設備或者雖可移動但一旦移動就失去大部分使用價值的設備的補償費用;補償數額一般雙方首先協商,協商不成,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二是停產停業損失,以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既包括實際經營損失也可酌情包括預期經營損失;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方法一般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
三是拆遷補償費用,包括搬遷前期費用和搬遷過程中發生的停工費用、機器設備調試修復費用以及物資的拆卸、包裝和運輸、解聘員工補償費等費用;費用標準也是首先協商,協商不成的由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四是征收決定規定的獎勵費用,比如拆遷獎勵費、提前搬遷費等。
對于鄉鎮企業的拆遷主要適用《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征收土地公告辦法》以及國務院及其部門的規定。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征收集體土地的補償項目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地上附著物以及青苗補償費。具體到鄉鎮企業在實踐中的補償,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一般兩項統一計算為統一征地年產值標準或者征地片區綜合地價;一是地上附著物包括廠房、辦公室等建筑以及不可移動的機器設備,補償價格首先協商,協商不成的由評估機構評估。
對于所得補償款如何分配的問題?補償款屬于企業,企業內部如何分配,由企業的權力機關按照股東會決議、公司章程等來決定。
公司環保導致休息員工能賠償嗎?
公司環保導致休息員工能賠償。對于環保關停員工的具體情況,應當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來進行處理,特別是對于員工的有關賠償情況,是需要基于實際的工作年限而定的,如果用人單位拒不進行賠償的,員工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來要求賠償,具體情況結合實際而定。
企業應當如何履行環境保護法的法定義務?
新《環境保護法》規定了企業哪些義務和權利呢?
我們梳理認為,可以概括為10個“應當”、7個“不得”和8個“可以”。
法律條文規定義務,一般以兩種行為模式出現。一種模式是應當干什么,也就是“應為”,應該做出某種行為,比如應當達標排污、應當清潔生產;另一種模式是禁止做什么,或者不得做出某種行為,也就是“不得為”,比如不得違法排污、不得未批先建。這些都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即法定義務,必須履行?!皯獮椤倍鴽]有“為”的,“不得為”而“為”的,都屬于違法,要承擔法律責任。
新《環境保護法》較修訂前,增加了企業應當清潔生產、按照排污許可證排污、公開排污信息、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和安裝使用監測設備等具體規定。這些內容,有的在單行法或者部門規章里已有規定,新《環境保護法》吸收了其他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文件的有關規定,進行了統一規范。
關于企業的法定義務,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清潔生產的義務,包括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不得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藥,不得將不符合標準的污染物駛入農田等。
二是減排、合法排污義務,包括應當防止污染和危害,不得通過暗管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污,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排污,和不得超標、超總量排放污染物等。
三是環保管理義務,包括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應當安裝使用監測設備,應當制定突發環境事件預案等。
四是接受監管、監督的義務,包括不得未批先建、應當接受現場檢查,應當公開排污信息等。
企業如果沒有履行法定義務,需要承擔哪些責任呢?概括起來,有民事、行政和刑事三類責任。
民事責任主要是指,當造成污染損害時,向污染受害者進行經濟賠償。
行政責任有三種:
一是被查封、扣押排污設施、設備;
二是受到行政處罰,比如罰款、停業、關閉;
三是被環保部門作出行政命令,比如責令改正違法行為。這里把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和行政命令統稱行政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企業的行為構成犯罪時,法院判處企業罰金,判處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有期徒刑、罰金等。
總之,企業如果不履行《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保責任,就可能被查封、扣押排污設施、設備,被罰款、按日連續處罰,被責令改正違法行為、責令停止建設、責令恢復原狀、責令限產、停產整治、責令停業、關閉,甚至拘留、判處刑事處罰等。
文章分享結束,企業環保補償標準和高速拓寬賠償標準?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嗎?歡迎再次光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