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好,相信很多人對泗洪鄉鎮拆遷補償標準文件都不是特別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下關于泗洪鄉鎮拆遷補償標準文件以及江蘇泗洪在劃歸江蘇之前,屬于哪個市?的問題知識,還望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江蘇泗洪在劃歸江蘇之前,屬于哪個市?
泗洪縣地處江蘇西北、淮河下游,東臨洪澤湖,西與安徽接壤,位于長三角經濟區和江蘇沿海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域,是中國著名的名酒之鄉、螃蟹之鄉、生態旅游之鄉,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至春秋:屬徐國,都徐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吳滅徐,屬吳。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楚國趁機“廣地至泗上”,遂屬楚。考王賜春申君淮北12縣,境內為其封邑;秦滅楚后,于境內置徐縣,屬泗水郡。楚漢之際屬西楚,徐縣曾為其東陽郡治。
漢:西漢初屬楚國,后屬彭城郡(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徐為郡治,轄徐、高平(約今縣西南部)等29縣;新莽改臨淮郡為淮平郡,徐縣為徐調,高平為高丘。東漢光武初,并臨淮郡入東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以原臨淮郡地置下邳國,都下邳(一說都徐縣),時高乎縣裁撤。
三國:屬魏國下邳郡。
晉: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屬縣置臨淮郡于眙,徐縣屬之;元康七年(297年),分臨淮郡置淮陵郡,徐改屬之。東晉淮陵僑置江南堂邑郡(即武進);義熙七年(411年),分淮北為北徐州。徐縣仍屬淮陵郡。
南北朝:劉宋武帝初,仍為淮陵郡,徐縣仍隸之;自北魏登國至承明年間(386~476年),為下邳郡:太和中(477~499年),兼置南徐州;梁天監八年(509年),改東徐州。置東平、陽平、朱沛、修儀、高平等郡;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改為東楚州,先后兼置高平郡、安遠郡。武定七年(549年),置高平郡,治于大徐城,轄高平、朱沛、白水、裹邑4縣。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原東楚州為泗州,治宿豫,泗州之名從此始。境內仍屬高平郡,朱沛縣并入高平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高平郡,更名徐城縣,屬下邳郡;后又改為泗州。
唐:初為徐城縣。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析徐城縣南境為臨淮縣,仍屬泗州。開元年間(713~741年),泗州徙治臨淮,泗州城始定名;天寶元年(742年),更名臨淮郡;至德元年(756年),復為泗州,隸屬河南道。此后所隸不常,轄6縣:臨淮、漣水、徐城、下邳、宿遷、虹縣。后改宿遷隸徐州,虹縣隸宿州,尚轄4縣。
五代:仍沿唐制。為南唐所據,建置靜淮軍;后周顯德五年(958年),周世宗伐取之,仍為泗州。
宋: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廢徐城縣;乾德元年(963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割漣水縣置漣水軍,轄三縣:臨淮、盱眙、招信,屬淮南路;景德三年(1006年),徙臨淮縣治徐城驛。后隸淮南東路。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被金人攻占。紹興十一年(1141年),和議成,割讓金,為泗州中防御使治所,屬南京路,轄淮平(盱眙縣前身)、虹縣、臨淮、睢寧4縣。后金宋爭奪不休,境地為金、宋轄屬更替兩復。
元:置行省、路(府)、軍(州)、縣4級建置,仍為泗州,轄5縣:臨淮、淮平、虹縣、靈壁、雕寧,隸淮安路;至元十六年(1279年),割雕寧隸邳州,后割靈壁隸宿州,以五河來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并淮平入臨淮,后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來屬,隸河南行省;至正年間(1341~1368年),揚州置淮南行省,泗州屬之。
明:初仍為泗州,轄五河、虹縣、盱眙、天長4縣,隸淮安府;洪武六年(1373年),泗州改隸中立府,后隸鳳陽府。
清:初沿明制。后實行省、道、府(含直隸州)、縣4級建置。順治中(1644~1661年),仍為泗州,屬鳳陽府,轄盱眙、天長2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淹沒于水(黃淮水患,水漫泗州),州治初于城堤堅持,后寄置盱胎,前后97年;雍正二年(1724年),酒州升為直隸州,轄3縣:盱眙、天長、五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泗州遷治于虹城,省虹縣入泗州。原泗州稱泗地,虹縣稱虹鄉。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4月廢州制,泗州改為泗縣,直屬安徽省。省設三道,泗縣屬淮泗道;21年10月廢道制,泗縣為安徽省第七區首席縣,后改行行政督察專員制,泗縣為第六區專員公署所在地。
民國28年11月7日,日軍小川部侵占泗縣城,國民 *** 安徽省第六區專員公署和泗縣 *** 流徙于境內的鄭集、雙溝和管鎮(1985年底劃屬盱眙縣)等集鎮。泗縣淪陷區的汪偽政權,在日軍控制下,先為維持會,后為縣 *** ,治泗城(皖泗縣城),先后屬蘇淮特區和淮海省。同時 *** 領導的敵后邊區民主政權——淮北蘇皖邊區行署及其黨政軍的領導機關,均駐境內半城、洋井、張塘、大王莊等地。是時,現境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之中心區。
民國29年3月, *** 在皖東北建立了第一個抗日政權——泗縣抗日民主 *** 。10月,成立皖東北地委和專署,撤銷泗縣抗日民主 *** ,以泗縣為中心結合鄰縣邊區,分別建立了泗東、泗南、泗宿、泗北、泗五靈鳳5個辦事處。不久,各辦事處先后撤并,建立了泗東縣(曾駐陳圩子,不久廢)、泗南縣(曾駐雙溝羅崗村)、泗宿縣(曾駐朱湖鄉減橋)、泗五靈鳳縣(曾駐皖五河縣申集)、泗靈睢縣(曾駐皖泗縣黃圩三候家)和洪澤湖管理局(曾先駐境內臨淮頭,后遷洪澤縣高良澗)。同時,在泗縣八區的基礎上建立泗陽縣。上述7個邊區縣、局,均隸淮北蘇皖邊區淮北行署。位于境內的有泗東、泗南、泗宿、泗陽、洪澤等縣(局)的大部或一半。日軍投降后,汪偽泗縣 *** 亡。
民國35年11月, *** 軍隊進占淮北根據地, *** 淮北七地委、七專署、七分區撤往運河以東地區,泗南、泗宿、泗陽、洪澤縣民主 *** 退入洪澤湖,國民 *** 在泗縣主政,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6年1·月,中國人民 *** 淮北挺進支隊重返淮北,國民 *** 軍撤退。境內解放區恢復原邊區縣建置,隸屬蘇皖邊區淮北第七專區。后改為江淮區第二專區。其間,36年6月,泗南縣與洪澤縣湖西部分合并,建立泗洪縣,同年11月撤銷,恢復泗南縣和洪澤湖管理局建制。
新中國:1949年4月,泗洪縣正式建立。初屬江淮區,后改屬皖北行政公署宿縣地區。原各邊區縣的建置廢。1952年,建立安徽省,泗洪縣隸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5年3月,泗洪縣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管轄。1970年屬淮陰地區。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泗洪縣隸屬淮陰市。
1996年8月后屬宿遷市。縣 *** 所在地為青陽鎮。
行政區劃
泗洪縣系解放后新設置的縣。1949年4月29日,由泗南縣的上鄭、峰山、雙溝、車門、雪楓、崔集、管鎮、鮑集8個區;泗宿縣的朱湖、重崗、歸仁、金鎮、青陽5個區;泗陽縣的龍集、界集兩個區和洪澤湖管理局共16個區(局)合并而成,取泗州、洪澤湖首字,定名為泗洪縣。隸屬安徽省。
1950年底,行政區劃調整。洪澤湖管理局改為洪澤區,并撤所轄之歡墩鄉;金鎮區增設金鎮鄉;雪楓區增設張墩鄉;車門區增設姚圩鄉;魏營區增設傅圩鄉、陳沖鄉。時全縣共11個區,151個鄉(鎮)。
1952年4月,新建朱湖區轄10個鄉,先駐新行,后遷朱湖。各鄉名稱:織頭、佃戶、小塘、周莊、白廟、魚行、莊塘、臧橋、新行、朱湖。時全縣共12個區。
1955年3月22日,經國務院內務部批準,泗洪縣由安徽省宿縣專區劃屬江蘇省淮陰專區。新建鮑集區、洪澤水上區。同時多數區的鄉亦有所調整。時全縣有12個區、147個鄉(內含5個鎮)。
195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析出縣內洪澤區和雪楓區的部分鄉鎮與洪澤湖其他周邊地區新建洪澤縣。泗洪全縣調整為8個區、1個鎮、74個鄉。
1957年12月,省、地委決定撤區并鄉。全縣并為2區1鎮27個鄉。
1958年秋,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撤銷管鎮、界集2個區。改28個鄉、鎮人民委員會為28個人民公社,不久合并為15個人。
1959年增設上塘、陳集、曹廟3個人民公社;崔集公社駐地遷至孫園。
1960年,省農林廳決定:將崔集公社的城頭區域劃出,組建洪澤湖城頭林柴總場;將車門公社的胡三莊以北、石莊以西區域劃出,組建泗洪縣種馬場;將魏營公社的官塘東部劃出,組建泗洪縣種牛場;省農墾部門決定,將青陽公社的五里江區域和重崗公社的東部區域劃出,組建國營五里江農場。
1961年增設王集人民公社(1981年改名為天崗湖公社)。
1962年增設小樓、朱湖、興隆、石集、梅花、太平、陳圩人民公社。改青陽人民公社為青陽鎮(縣屬鎮)。全縣計1個鎮,25個人民公社。
1965年2月18日,省屬泗洪縣種馬場、種牛場合并為泗洪縣畜牧場;5月13日,恢復雙溝鎮建置,為縣屬鎮。同年,曹廟、鐵佛2公社分別改名為曹莊、鐵伏公社。
1966年1月29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省屬洪澤湖農場所轄戚莊分場,劃歸泗洪縣,改為泗洪縣戚莊良種繁育場,1980年更名為泗洪縣原種場。
1968年小樓公社駐地遷至大樓,1981年改名為大樓公社。
1969年省屬洪澤湖城頭林柴總場劃歸泗洪縣轄,更名為泗洪縣城頭林柴場。
1980年1月,從峰山公社劃出四河里及漴潼河以南部分區域新建四河人民公社。是時,全縣轄2個鎮、26個人民公社、3個公社級國營場圃。
1981年,曹莊、鐵伏2公社復名為曹廟公社和鐵佛公社。1983年秋,實行政社分開,按各公社設立鄉 *** ,公社為合作經濟的管理機構,并將公社所轄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小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5年12月,為更好地開發洪澤湖,省人民 *** 決定:泗洪縣管鎮、興隆、鮑集、鐵佛4鄉劃歸盱胎縣轄;洪澤縣半城鎮、臨淮鄉、成河鄉劃歸泗洪縣轄。
1989年1月,經省 *** 批準,將歸仁、金鎮、界集、上塘4個鄉改為鎮的建置;雙溝鄉并入雙溝鎮。至此,全縣共轄7個鎮、19個鄉、3個鄉級場圃。另有駐縣省屬國營洪澤農場、五里江農場和馬公軍墾農場。
1996年8月,泗洪縣由淮陰市劃屬宿遷市。泗洪縣轄19個鄉,8個鎮,2個場圃,有470個村民委員會,28個居民委員會。
2000年6月,撤銷蘆溝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青陽鎮、孫園鎮、大樓鄉;同時撤銷成河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龍集鎮、半城鎮。泗洪縣轄11個鄉,15個鎮,1個場圃,有433個村民委員會,53個居民委員會。
2004年3月,陳集鎮從泗洪縣劃屬宿城區。泗洪縣轄11個鄉,14個鎮,1個場圃,有255個村民委員會,55個居民委員會。
2005年8月,撤銷大樓鄉、重崗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青陽鎮,同時將五里江農場并入青陽鎮行政區域。泗洪縣轄9個鄉,14個鎮,有178個村民委員會,129個居民委。
2006年5月五里江農場由縣經濟開發區托管。現轄23個鄉鎮,其中9個鄉,共有307個村(居),其中129個居委會,178個村委會。
2018年5月,撤銷青陽鎮,分設青陽街道、重崗街道、大樓街道3個街道。
2020年7月,撤銷雙溝鎮、四河鄉、峰山鄉,設立新的雙溝鎮;撤銷界集鎮、曹廟鄉、太平鎮,設立新的界集鎮;撤銷半城鎮、陳圩鄉,設立新的半城鎮;撤銷臨淮鎮、城頭鄉,設立新的臨淮鎮。
截止2020年截至2020年7月,泗洪縣轄3個街道、12個鎮,4個鄉。
泗洪在江蘇哪里?
泗洪縣位于江蘇西部,淮河中游,洪澤湖西岸。縣域總面積2729.6平方公里,居全省縣級最大之一(數第二),轄26個鄉鎮場。縣人民 *** 駐青陽鎮。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之一,早在五萬年前下草灣人就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時為徐國中心,南北文化交匯處,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璀璨奪目的古徐國文化之主體。后為泗州本州。境內分布著呂布猿門射戟臺、魯肅故里子敬泉、隋朝開鑿的通濟渠等古跡名勝。抗戰時期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中心,淮北蘇皖邊區黨委、行政公署、新四軍四師師部均駐于此。彭雪楓、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長眠于此。
泗洪叫什么菜?
泗洪是一個地方,有著自己的小吃。
泗洪,位于江蘇省西北部,古為泗州本州,是蘇皖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商貿旅游城市,亦是南京都市圈與徐州都市圈之間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南北文化交匯處,代表的徐文化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
泗洪的特色小吃如下:
1、歸仁綠豆餅,是一種用綠豆糊滴出來的直徑約2.5厘米小餅,這種綠豆餅集炸、炒、燉、燴、燒于一身,既可當主食,又可作菜肴。歸仁綠豆餅經過泡豆、搓豆昔、殺沫、磨糊、滴煎等五道工序制成,其特點是外觀沽黃,透亮,豆味純正,手感潤滑且折不斷。
2、車輪餅,主要原料為面粉、白糖、青紅絲、生豬板油、冰糖等,經高溫油炸而成的餡餅。盛產于泗洪歸仁鎮、陳集鎮等北部鄉鎮。車輪餅為油炸食品,需熱食,酥脆香甜,色澤金黃,口感細膩。是泗洪筵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泗洪,位于江蘇省西北部,古為泗州本州,是蘇皖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商貿旅游城市,亦是南京都市圈與徐州都市圈之間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南北文化交匯處,代表的徐文化與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滲透融合。泗洪的特色小吃如下:
1、歸仁綠豆餅,是一種用綠豆糊滴出來的直徑約2.5厘米小餅,這種綠豆餅集炸、炒、燉、燴、燒于一身,既可當主食,又可作菜肴。歸仁綠豆餅經過泡豆、搓豆昔、殺沫、磨糊、滴煎等五道工序制成,其特點是外觀沽黃,透亮,豆味純正,手感潤滑且折不斷。
2、車輪餅,主要原料為面粉、白糖、青紅絲、生豬板油、冰糖等,經高溫油炸而成的餡餅。盛產于泗洪歸仁鎮、陳集鎮等北部鄉鎮。車輪餅為油炸食品,需熱食,酥脆香甜,色澤金黃,口感細膩。是泗洪筵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沛縣到泗洪界集鎮怎么走?
我是界集的,沛縣是徐州的吧?你可以坐車到徐州或宿遷,那兒有到泗洪的長途汽車,汽車會停在泗洪長途汽車總站,你需到三里莊車站,那兒有到界集的鄉鎮公交。
好了,關于泗洪鄉鎮拆遷補償標準文件和江蘇泗洪在劃歸江蘇之前,屬于哪個市?的問題到這里結束啦,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