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正當法律程序研究:以刑事訴訟程序為視角作者簡介
目前,陳學權教授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擔任教職,他的專業領域與刑事訴訟緊密相關。他在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曾在《中國法學》、《法學》、《現代法學》等知名法學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獨立研究論文,這些論文深入探討了刑事訴訟的相關議題。
這是一本關于正當法律程序深入研究的書籍,特別聚焦于刑事訴訟程序的視角。它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作為其訴訟法學文庫系列的第一版,于2005年5月1日發行。這本書共包含462頁的內容,采用了32開的便捷尺寸,便于閱讀和攜帶。
陳瑞華,男,1967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聊城市,是一位知名的法學學者。他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擔任教授,同時也是博士生導師。陳瑞華的學術背景深厚,他擁有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學士學位(1989年),隨后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碩士(1992年),并在1995年取得了中國政法人學博士學位。
卞建林在刑事訴訟法治的研究中,強調了對我國司法制度的改革,主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同時遵循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和國際人權標準,以提升我國刑事訴訟法治水平。他堅持社會公益和個人權利的平衡,秩序與自由的均衡,這是訴訟民主和司法改革的核心理念。
她的譯著《美國刑事法院訴訟程序》在2002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顯示出她在國際法律研究上的廣泛涉獵。在學術實踐方面,徐美君教授的專著《偵查訊問程序的正當性研究》即將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顯示了她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的深厚功底。
在探討現代刑事訴訟的核心理念時,我們聚焦于證據裁判原則這一重要概念。這項原則強調,法庭審理過程中的判決應基于確鑿的證據,而非主觀臆斷。通過采用比較研究、價值分析和融合研究等方法,本書深入剖析了證據裁判原則的實質內涵,即它是如何通過確鑿證據來確定案件事實,以及其背后的認識論和價值論基礎。
自由心證研究:以刑事訴訟為中心作者簡介
1、秦宗文,這位1974年出生于河南汝州的學者,于1993年踏入學府之門,選擇了中山大學作為他的學術起點。在求學道路上,他穩步前行,1997年和2002年分別取得了文學學士和法學碩士學位,進一步的學術追求引領他于2005年在四川大學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2、本文將深入探討自由心證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由法學專家鄭未媚為我們解析。鄭未媚,1977年出生于浙江永嘉,自小展現出對法學的深厚興趣。1995年,她選擇中國政法大學作為求學之路的起點,先后在1999年、2000年和2005年取得了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及法學博士學位,顯示了她在學術領域的扎實功底。
3、鄭未媚在學術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她曾深度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超過十項,這些項目豐富了她的研究經驗和實踐背景。
4、《自由心證研究——以刑事訴訟為中心》在江蘇省高校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中榮獲三等獎,2008年,由江蘇省教育廳頒發。《刑事二審全面審查原則新探》在第二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中獲得論文類三等獎,2009年,由中國法學會頒發。
刑事訴訟法法學作者簡介
1、除了個人研究,張曙教授還積極參與各類學術合作與編寫工作。他曾參與撰寫和編寫了《刑事一審程序與人權保障》、《律師參與辯護、代理存在問題及對策》、《刑事訴訟法》等多部具有影響力的著作與教材,對推動法學教育與研究具有積極貢獻。在科研方面,張曙教授也展現了深厚的專業素養與嚴謹的學術態度。
2、陳光中教授的學術成果豐碩,代表作包括《陳光中法學文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與論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證據法專家擬制稿(條文、釋義與論證》(主編)、《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主編)等。
3、作為刑事法學領域的杰出代表,貝爾納·布洛克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法學素養,為法國乃至國際法學界樹立了榜樣,他的工作和思想對法律教育和司法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4、梁玉霞,是一位法學領域的知名學者,現任暨南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擁有法學博士學位,并擔任碩士生導師。她同時在西南政法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學術影響力廣泛。在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會和中國檢察學會中,她分別擔任理事,在廣東省訴訟法學會中則身居副會長的重要位置。
5、陳光中,這位法學界的重量級人物,是中國政法大學的終身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曾擔任該校校長。他在學術界擔任多個重要職務,包括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法學學部召集人之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法學評議組副組長。
6、雷小政在學術界的成績得到了認可,他曾榮獲中國政法大學學術十星的榮譽,以及陳光 *** 學金的肯定。此外,他還獲得了第44批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這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學術實力和研究能力。他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無疑為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方法論提供了深入而獨到的見解。
暫無相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