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大家好,相信還有很多朋友對于iso測光補償標準和索尼a7rm3在速度優先模式下,怎樣使用曝光補償?的相關問題不太懂,沒關系,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分享iso測光補償標準以及索尼a7rm3在速度優先模式下,怎樣使用曝光補償?的問題,文章篇幅可能偏長,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目錄
iso感光度設置技巧?
感光度設置技巧如下:
1.打開相機或進入相機>更多(取決于您的機型),選擇專業模式。
2.您可以設置以下參數:
調整測光方式:點擊M,選擇測光方式。
調節ISO感光度:點擊ISO,滑動ISO調節區。
當光線較弱時,可提高ISO感光度;當光線充足時,可降低ISO感光度,避免畫面出現過多噪點。
調節快門速度:點擊S,滑動快門速度調節區。
快門速度會影響相機的進光量,當拍攝靜止風景、人像時,可調低快門速度;當拍攝運動風景、人像時,可調高快門速度。
調節曝光補償值:點擊EV·,滑動EV調節區。
當光線較弱時,可以調高EV值;當光線較強時,調低EV值。
調節對焦:點擊AF·,選擇對焦模式。
調節色彩基調:點擊WB·,選擇白平衡。
如在日光下,可選擇太陽圖標;在陰天或陰暗環境下,選擇下雨圖標。
點擊色溫圖標,可改變色溫,讓畫面呈現較冷或較暖的色調。
5d4m檔ISO自動時怎樣設置曝光補償?
m檔下曝光都是手動的,需要你調整相應的光圈和快門。還有感光度最好是手動,不然只是稍微調整光圈和快門相機會自己設定感光度,起不到曝光補償的作用!
曝光補償和iso的區別?
二者的區別在于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不一樣。一個是修正照相機的曝光通光量,增加成像的亮度,一個是修正照相機CMOS的感光靈敏度。
曝光補償是指修正曝光量EV值,是通過光圈通光量修正的,而ISO是指感光元件的光敏度,是通過改變CMOS感光靈敏度修正的,ISO值越高,成像亮度也高,但是顆粒較粗。
索尼a7rm3在速度優先模式下,怎樣使用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一般只會在全自動和半自動模式中工作,也就是設定為自動曝光(iAUTO)、快門優先(T檔或S檔)、光圈優先(A檔)、程序曝光(P檔)、以及賓得獨家的iso優先(S檔)模式時曝光補償才能設定并且正常工作;而在全手動(M檔)模式下,絕大多數相機的曝光補償都是鎖定并且不可調整的,像索尼a7這樣有獨立曝光補償轉盤的機器,M檔下即使看上去像是可以用調整轉盤調整曝光補償,但是實際上曝光補償功能也是處于“失效”狀態,并不會工作;當然也不能排除極個別型號的機器在M檔上能正常使用曝光補償,也許有,不過我是沒見過。 既然只能在自動和半自動曝光模式中工作,那么原理就很簡單了,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門速度、感光度)中的任何一個或者兩個參數手動設定后,相機通過TTL測光評價當前的光線強弱并且計算,然后給出另外兩個或一個參數,此時的曝光參數是達到或盡量接近機器認為的準確曝光(即18度灰),這里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測光方式可能會導致參數大相徑庭,不同的測光方式根本上的區別就是測光范圍不同、以及中心和邊緣的比重不同,各個廠商對不同測光方式的命名都不盡相同,不過最終都是讓測光區域內達到或者接近18度灰。不過準確曝光不一定就是正確曝光,在主體和背景明暗差距非常大或者拍剪影時,機器認為的準備曝光會使主體欠曝或者過曝,也可能把主體的細節拍清楚了,并不是我們希望要的剪影,這個時候用曝光補償就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以我手中的索尼為例,ISO設置自動或者固定也會影響曝光補償的結果; 當ISO設為自動時
A檔(光圈優先):只能手動設定光圈值,增加曝光補償時,相機會降低快門速度并且同時提高感光度,光線充足時優先提高快門速度用較低的ISO以便獲得更好的畫質;光線不足時會優先提高iso同時在安全快門范圍內少量降低快門速度,如果光線實在是太暗,就沒法保證安全快門了;反之減小曝光補償時,相機會提高快門速度同時降低iso;是動一個參數還是動兩個參數,具體以加減的幅度為準,一檔曝光補償以內一般動一個就行,超過一檔一般就會動兩個
T檔(快門優先):只能手動設定快門速度,道理同上,只是相機改動的參數變成了光圈和iso,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鏡頭光圈不大,尤其是套頭,最大才4.5的光圈,在光線不足時iso很容易飆的很高,會產生大量噪點
P檔(程序自動曝光):P檔增減曝光補償相對更復雜,因為涉及到了優先順序;相機首先會確定光圈快門iso,此時增加曝光補償,相機會保持光圈快門不變,自動提高iso,當提高到最高iso(機內可以自己設置自動iso的最低到最高范圍)也不足以補償到設定的補償值時,相機才會增大光圈,進而再降低快門速度;聽上去很復雜,舉個栗子:我用P檔+平均測光、自動iso(范圍100-2000),50f1.8鏡頭,不設置曝光補償,此時的曝光參數是1/125s、F2.8、iso800,此時保持機位和焦點不變,增加一檔補償時參數是1/125s、F2.8、iso1600;再增加一檔曝光補償時的參數是1/125s、F2.2、iso2000,繼續增加一檔曝光補償時的參數是1/100s、F1.8、iso2000。優先提高iso,曝光補償+1ev時iso從800提高到1600是一整檔,足夠了;補償+2ev時,iso從1600提高到2000,只提高了1/3檔,但是已經到了最高iso,沒法繼續升,剩下的+2/3ev只能從光圈上補齊;補償+3ev時,繼續增大光圈,但是這枚鏡頭的最大光圈只有1.8,F2.2到F1.8只提高了2/3檔,剩下的1/3檔就只能通過降低快門速度來補償了,1/125s到1/100s就是1/3檔。當然如果我把自動iso的范圍設置為100-6400,那么只提高iso就夠了。
當ISO固定時,三要素其實已經確定兩個了,增減曝光補償只能動另一個參數A檔:增加補償只能降低快門速度,相機不會考慮安全快門,只考慮曝光是否準確;反之降低補償只能增加提高快門速度。
T檔:增加補償只能加大光圈,如果光圈已經最大還不足以補償設置的檔位,那么光圈的數值和曝光指示條會閃爍,同時即使曝光補償轉盤轉到+2ev,機器也會顯現當前最大能補償的檔位并用其他顏色提醒
P檔:如果通過波輪設置的是光圈,那么增減曝光補償和A檔時一樣,只會改變快門速度,相機不考慮安全快門,只有減小曝光補償時最快的快門速度也不夠快,才會減小光圈;如果通過波輪設置的是快門速度,那么曝光補償會改變光圈大小,當光圈達不到補償值就會改變快門速度;至于哪個波輪是改變光圈還是改變快門,就看這臺機器的前后波輪設置的是什么了。
至于賓得的感光度優先(賓得家的S檔),就是手動控制iso,機器自動給你光圈和快門速度的組合,增減曝光補償時通過改變兩者的組合來實現。 最后是關于曝光補償的效果,隨便用哪個模式拍攝一張照片,記下當前的參數;然后加曝光補償再拍一張,比如+2/3ev;然后用M檔,用第一張照片的參數拍一張;再把任意一項參數提高2/3檔,或者任意兩項參數各提高1/3檔,再或者一個參數提高一整檔一個參數降低1/3檔,此時再拍一張,對比照片,第一張和第三張無論是曝光量還是景深、運動軌跡都完全一樣;而第二張和第四張的曝光量是完全相同的,而景深和運動軌跡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具體要看改了哪個參數。 再舉個栗子,:A檔,iso手動設定100,光圈F4時機器給你的快門是1/1600s,然后提高一檔曝光補償,拍一張照片;固定機位、鎖定焦點,再切到M檔,曝光參數設置為F4、iso100、1/800s,再拍一張;比較一下前后兩張照片,不論是曝光量,還是景深、運動軌跡,都是完完全全一樣的。 同理用T檔,1/125s、iso手動100,假設相機給你的光圈是F2.8,降低2/3檔曝光補償,拍一張;依然要固定機位鎖定焦點,換M檔用1/125s、iso100、F2.2再拍一張,這兩張照片的曝光量、景深、運動軌跡也是完完全全一樣的。 至于為什么曝光補償不能在M檔工作,看到這里應該就能明白了吧?攝影的測光點如何選擇?
攝影的測光點如何選擇?
在攝影中如何準確或是正確的曝光是拍攝的一項基本功,而能讓照片準確和正確的曝光的關鍵是測光點的選擇,所以如何選擇測光點就很重要。
我這里一直說準確和正確曝光,是因為這是兩種曝光思路,一種是讓照片曝光正常,不欠不曝,細節豐富,一種是讓照片按自己的思路與想法去曝光,很可能過曝或欠曝。
這兩種曝光方式哪個叫準確,哪個叫正確還有爭論,這里不多說這些,只說客觀曝光和主觀曝光兩種方式測光點如何選擇。
客觀曝光測光點的選擇
客觀曝光這種提法是我自創的,只是為了說明曝光的目的是為了得到一張不欠不曝的照片,那么在實際的拍攝中如何選擇測光點呢?
首先我們要確定相機的測光模式,在測光模式確定的情況下來談測光點的選擇,我們的拍攝目的是讓照片曝光正常,所以最好選單反相機的評價測光模式,當然有的稱之為矩陣測光,分區測光等等都是一種測光模式。
在這種測光模式下,傳統的測光點選擇方法是首先找到場景中最亮區和最暗區,然后把測光點放到比最亮區稍暗一些的區域來進行測光,這時不能對最亮和最暗區測光,盡量對中間亮度偏亮區測光,這種方法能保證高光不曝,但陰影區細節可能不多。為什么說是傳統的,因為在膠片時代的曝光理論是寧欠勿曝。
在數碼攝影時代的曝光理念是向右曝光,就是說曝光稍過一些,讓暗部曝光充分有細節,這時測光點的選擇就要中間調偏暗的區域就可以。
主觀曝光測光點的選擇
主觀曝光就是說按照我人個的想法來曝光,我就想拍高調過曝效果,或是暗調欠曝效果。這時最好用點測光的測光模式,然后根據需要選擇最暗點或是最亮點來測光,或是其它亮度的點來達到你要的曝光效果就可以。
文章到此結束,如果本次分享的iso測光補償標準和索尼a7rm3在速度優先模式下,怎樣使用曝光補償?的問題解決了您的問題,那么我們由衷的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