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給大家聊聊關于清朝滅亡補償標準,以及清朝是怎么滅亡?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錄
清朝滅亡后,留下的賠款欠款被誰償還了?
清朝滅亡后,美英等西方國家的的借陪款取消了,但還有些如日本死皮賴臉的一些國家繼續索要,但是以后的北洋 *** 也沒理會他們,也就不了了。說到陪款,清華大學也是當年一戰美國為拉中國為其站隊所退庚子陪款而始建。
清朝的內務府有多腐敗?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說內務府究竟是個什么東西順治帝入關以后,為了更好的處理皇家的事物,就設立了內務府,這是清朝特有的一個部門,相當于皇帝的管家,內務府下轄“七司三院”,管理著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連皇帝的私房錢(內府庫銀)也由內務府打理。不管是你吃點、住的、用的、穿的都由內務府辦理,房屋修葺、奴仆安排、出行標準等等都有內務府籌劃,不單單是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整個紫禁城都由內務府打理。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內務府大臣,官職是正二品,相當于地方的封疆大吏總督,比巡撫的級別都高,雖然是平級,但是總督、巡撫見到內務府大臣,都得客客氣氣,時不時要打點打點,如果得罪這位爺,早晚在皇上面前給你使壞,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雖然是管理皇宮的事務,但內務府大臣卻不是太監,基本都是從滿蒙的王公貴族、侍衛統領,或者尚書、侍郎中選 *** ,光緒年間的內務府總管楊立山,就是蒙古正黃旗人。
內務府機構龐大,到底有多大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朝廷的六部衙門,每個部門大概100人左右,戶部管理的事兒最多,所以人數也多,有300多人,但是要和內務府比起來,就差太遠了,內務府正規有編制的人員有3000人之多,再加上各種臨時調用的人員,已經超過萬人了,沒辦法,天下皇帝老子最大嘛!
要問天下哪個衙門油水最大,所有人都會說是內務府,當時有句民謠“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就是說,房子是新買的,樹木剛剛種下,還很小,“畫不古”是因為內務府的人肚子里墨水不多,卻總喜歡附庸風雅,到處花銀子買古畫裝點門面,結果往往買到的都是贗品。
內務府到底腐敗到什么程度呢晚清年間,各種腐敗現象吸附在大清帝國的肌體上,內務府的腐敗程度確實“獨領 *** ”。
內務府掌管著皇帝的財務,哪個衙門都不敢來監督,御史大夫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仗著權力大,皇上久居深宮不知米貴,換著花樣坑皇上。史料《春冰室野乘》記載了一件事,一輩子勤儉節約的道光帝又一次忽然想吃民間的小吃“片兒湯”,就讓內務府去辦,明明就是一碗家常便飯,內服務的造價出來了:壘灶臺采辦食材召廚子,一年需要一萬六千兩白銀。道光帝曾經吃過片兒湯,知道這東西非常便宜,一碗湯,內務府就想要敲詐這么多,氣的道光帝說不出話來,也打消了吃片兒湯的念頭。
這樣的奇葩事情,道光帝的兒子咸豐帝也撞見過。《南亭筆記》中記載,咸豐帝看到尚書房的門樞,內務府獅子大開口,張嘴就敢要五千兩維修費用,咸豐帝可沒有他老子好糊弄,立即發飆,內務府嚇得趕緊改口,五千兩變成了五十兩。
光緒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雞蛋,御膳房的預算是三十兩白銀,有一天,軍機大臣汪由敦覲見,光緒帝問他吃什么,汪由敦說“我們家窮,早上起來只吃了四個雞蛋”,光緒帝驚訝的問“雞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縱欲,卿奶自言家貧乎?”汪由敦是個聰明人,早聽說內務府的手法,看著旁邊虎視眈眈的太監,立即知道自己說錯話了,趕緊解釋道“皇上吃的是好雞蛋,一個要十金確實不貴,我吃的是臭雞蛋,三文錢就能買一個”。
最初的內務府還是一個相當有操守的部門,康熙初年的內務府官吏還是相當清廉,康熙皇帝曾經夸獎道“今朕交內務府總管,凡一應所用之銀,一月止五六百兩”,但是,晚清的內務府官員,大多都是通過“捐納”才當上這個官,上任以后,就往死里撈錢。
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曾在回憶錄中說: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費就有四萬兩。四萬兩是個什么概念,就是慈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一艘日本“吉野號”戰艦,一個老太太能吃多少東西,絕大多數都落進了內務府的太監手中。
據《光緒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潤折》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200萬兩白銀以上。在皇帝的眼皮子地下,御膳房的廚子都能在北京買房子置地,過著富豪生活。
真真是“小官巨貪”,如此類推,內務府的總管反腐程度更是驚人的,號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巨貪的和珅就曾經擔任過內務府總管大臣,抄家時候,在和珅家庫房見到大量的外國進貢的珍寶和皇宮里的物品。在晚清結束的當年,內務府奎俊等大臣,還鬧出了 *** 的丑聞,最后不了了之。
可還沒等清王朝再下決心整肅,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就要了大清的命——內務府的腐敗,清朝直到亡國,都沒改掉。 *** 亡國的教訓,一個十分生動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內務府。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點贊,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歷史。
清朝是怎么滅亡?
清朝滅亡原因:
1在經濟方面,清朝還是非常落后的小農經濟,長期的重農抑商導致了經濟嚴重落后于世界,在西方大肆推行工業革命,以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時代。
2在科技上,由于長期地堅持封建主義經濟發展不動搖,到清末時,中國科技比東洋西洋列強落后很多。比如新軍的先進武器只能靠買。
3在政策上,在清 *** 沒有衡量自己地位和能力的同時,輕易地發動了戰爭,并且在作戰的時候并不堅定,這都讓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多的機會打敗清 *** 。
清朝覆滅后,很多戰爭賠款是怎么解決的?
‘’人死帳未爛‘’。民國在繼承清朝法統的同時,為了贏得列強們的支持,也把清朝(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繼承了下來。
滿清 *** 腐敗至極,幾十年中簽訂了許多條約,造成大量的白銀外流。其中賠款數額巨大的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共計10余億兩白銀,直到滅亡前,也沒有賠完。
《馬關條約》是單對日本的,而《辛丑條約》是對俄丶美丶英、法、德等十多個國家的賠款。當時清 *** 以海關關稅做擔保允諾列強分39年還清賠款及其利息。《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換句話說中國 *** 需賠償這筆賠款直到1940年,其中所需賠償給各國的份額具體如下:俄國130371120兩、德國90070515兩、法國70878240兩、英國50620545兩、日本34793100兩、美國32939055兩、意大利32939055兩、比利時8484345兩、奧匈帝國4003920兩、荷蘭782100兩,其余的43萬余兩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分享。
要說民國 *** 也撓頭,不是別的,而是恨自己沒有鏟除不平等條約的實力,只能在還款的時間上和洋人動些心計,畢竟國家發展還得需要他們的資金和技術扶植。
按照約定:《辛丑條約》償款本金4.5億兩,但是要分39年還清,這樣本息加起來就是9.8個億。
出于長遠的在華利益,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咨文。將同年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和建立教堂、學校之用。現在的清華大學,前身就是美國要求建起來的。事實上美國相比其他列強而言:更在乎的是中國所能提供的巨大市場份額,而并不像其他列強那樣執著地占領中國領土和死盯著賠款,為此,他們選擇采取懷柔政策以征服中國的人心。
由于一戰,民國是戰勝國,清 *** 與德、奧簽訂的一切條約作廢,自此民國停止對德、奧的賠款。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為了樹立國際形象,同時也為了得到中國及亞非拉半殖民地國家承認和支持,于是發明聲明宣布放棄沙皇 *** 和中國之間的賠款。
至于英、法丶美等國逐漸放棄賠款,原因是中國在一戰、二戰時,所做出的貢獻所致。
最后只剩下日本還在向中國索要賠款。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在1936年,當時的日本已經占領了中國東北地區,中日兩國處于半交戰狀態,中國 *** 仍然繼續支付著晚晴時期的戰爭賠款給日本,日本人拿著賠款制造武器,對中國發動侵華戰爭。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宣戰,中美結盟,才宣布廢棄清 *** 和日本簽訂的涉及賠款的一切條約。
清朝滅亡后,那些宮女太監侍衛都去了哪里?
無外乎兩條路:
流離失所,或者勉強溫飽。
咱們先來說滿清滅亡的時間背景,1912年,袁世凱以“內閣總理”的身份,多次逼宮隆裕太后,承諾會“尊重優待清室各條”,迫使隆裕太后同意簽訂退位詔書。
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年僅6歲的溥儀頒布了大清朝最后一道上諭,并加蓋皇權玉璽,稱《退位詔書》,正式宣布溥儀退位,也標志著滿清政權的名存實亡。
(前坐為幼年溥儀,右四為隆裕太后)
退位后,按照此前承諾,溥儀被允許繼續留在紫禁城內生活,并由當時的民國 *** ,每年出資400萬兩白銀,維持紫禁城內的日常開銷,雖然此時的溥儀皇帝只剩虛名,但多達上千人的太監宮女仍舊沒有離開,與此同時紫禁城內頻繁出現宮中寶物被盜事件,后經查實,大多為密逃的太監和宮女所為,這部分人在攜帶珍貴財寶順利出宮后,依靠倒賣清廷的財寶,相對而言生活較為富足。
但大家注意,其實也只是相對那些沒有任何收入的太監宮女來說,盜賣寶物的那些太監較為富足,但其實距離真正的富貴生活,還是有一定差距。
到了1923年的7月16日,因為此前紫禁城內發生了一場火災,經調查發現是人為縱火,于是溥儀下發了一道“將宮內太監悉數裁撤,立即出宮”的諭旨,為妃子們各留20名太監宮女以供驅使后,便將其余人等盡數強行驅趕出宮,臨出宮前,溥儀命令內務府籌集遣散費,會同國民 *** 的軍警人員,如數發放給即將被遣散出宮的太監和宮女。
這就相當于給一筆補償金,算是清廷對這些服侍了滿清皇族一輩子的太監宮女們,最后的一次補償,至于數額嘛,可想而知,也僅僅是能解一時之需。
而這部分被遣散的太監與宮女,有離家較近,在北京城內擁有房產的,便就近回家。
若是離家遠的,則帶上細軟返鄉,回到老家也會隱瞞身份,不會說自己是從皇宮里待過的宮女,不然會影響嫁人。
前后被遣散的人員多達700人,最后剩余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則聚集在地安門的雁翅樓下,靠乞討為生。
這其中,有氣質上佳的宮女被鄉紳相中,領回家去納為小妾,或依舊作為傭人伺候主子起居。
也有人被青樓擄去,慘遭 *** 后被逼賣身。
更有甚者,遭到洋人挾持,被賣到了海外為奴。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麾下將士鹿鐘麟率部包圍了紫禁城,逼迫溥儀出宮,為求自保,溥儀只帶了部分親信侍衛和家眷離開,但大批太監與宮女依舊跟隨在側,被驅逐出北京后,溥儀半路上又被日本人截獲,日本人覺得溥儀有大用處,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偽滿政權”,但他身邊的宮女奴仆卻毫無作用,于是在半路就將所有人遣散。
這些人之中,不乏身懷財物者,逃離溥儀之后,隱姓埋名,安穩度日。
也有被軍閥接納,成為小妾或丫鬟,更有甚者,逃到城市之中,因身無分文,又無一技之長,最終餓死街頭,或干脆找了無人之處以死解脫。
這段時期的人,命運最為坎坷,得到善終的人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數都是在顛沛流離后無所依靠,最終客死他鄉。
總而言之,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便如樹倒猢猻散,連帝王都成了階下囚,更何況跟著他混飯吃的下人。
不管去向何從,終究也只是歷史大潮中的一道縮影,隨波逐流,身不由己。
————————
關注作者:錢品聚,了解更多歷史文化趣聞,謝謝。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